2023年执业中药师考试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讲

发布 2022-10-25 23:12:28 阅读 8398

2023年执业中药师考试。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一讲。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主要内容。第一讲。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阴阳学说。

三)五行学说。

四)藏象 第二讲。

五)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六)经络 七)体质

八)** 九)发病与病机。

十)预防与**。

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考纲要求: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现:结构、生理、病理、诊断、**。

2)人与自然界相统一

体现: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

3)人与社会人文环境的整体统一性。

体现:人的精神意识。

考察重点。经常考察的是对整体观念的理解。

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

症,即症状,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个别表象。如发热、头痛、脉浮等。客观的症状称为体征,如舌象、脉象。

证,即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的概念。

病,即疾病。指机体在一定**和条件下所发生的病理变化的总过程,它具有特定的**、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展规律和转归。如痢疾、胸痹、感冒、麻疹、不孕等。

2、症、证、病区别与联系。

1)辨病与辩证的关系。

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举例说明辨病与辩证的关系:

例1:患者女,36岁,平素性急易怒,近一月来胃脘部胀痛,痛连胁肋,嗳气后胃部胀痛可减轻,生气时胃痛加重,食欲不振。舌红,苔薄微黄,脉弦。

辨病:胃痛。

辨证:肝气犯胃。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例2:患者男,23岁,干咳三天,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病:咳嗽。

辨证:燥邪伤肺。

考察重点。证、症、病的理解及辨析。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疾病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也就有异。“证异则治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即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证同则治同”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理论根据: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考查重点。辨证论治实质内容的理解及其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概念内涵:是对自然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以及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考查重点。关于对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消,是指减少、消耗;长,指增长、增多。阴阳的消长是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矛盾运动的结果。阴阳的消长是阴阳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①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②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考察重点。对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记忆以及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诊断方面:阴阳为辨证的总纲。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

2、**方面:

1)确定**原则。

2)归纳药物的性味。

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含义。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义: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二。 五行的生克乘侮。

1、正常状态下。

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相邻为相生)

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2)相克: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和拮抗作用。

顺序:木→土→水→火→金(间隔的为相克)

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

2、异常状态下。

1)相生关系紊乱(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脾病及肺子病及母(子盗母气):肺病及脾。

2)相克关系紊乱。

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

相乘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过度克制现象,即反克,又称反侮。

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重点考察。对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的理解。

三、 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应用。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诊为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见弦象,为木乘土。

推测疾病预后转归。

肝病,色青,见浮脉---相胜之脉(克色脉)--逆,病重。

肝病,色青,见沉脉---相生之脉(生色脉)--顺,病轻。

2、在疾病**中的应用。

1)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原则。

a、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又称补母与泻子。

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即通过补母以**母子两脏皆虚或子脏虚弱证。

泻子:主要是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即通过泻子,抑制子脏过分亢进的功能活动,以**母子两脏皆实之证或母脏的实证。

b、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方法。

a.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阴以养肝阴,以制约肝阳上亢的方法。

b. 培土生金法: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

c.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

d.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故又称温肾健脾法。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原则。

a、抑强或扶弱,用于相克关系紊乱而导致的乘侮病证。

抑强:主要适用于因相克或反侮太过所形成的乘侮病证。

扶弱:主要适用于因相克力量不及或因虚被乘,或因虚被侮所形成的病证。

b、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方法。

a. 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是以疏肝、健脾、和胃来**肝脾不调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

b. 培土制水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

c. 佐金平木法:又称滋肺清肝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

d. 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心肾不交证的治法。

第四节藏象。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1、概述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

2、五脏的生理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主藏,藏而不泄,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藏神。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五脏藏神。

一)心的生理功能。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血脉与主神明。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经脉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2023年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 一 真题

一 a型题 最佳选择题 共22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 本草经集注 作者a 陶弘景b 苏敬c 张元素d 张仲景e 赵学敏2 指出下面错误的a 中药的性状是指中药的形状 颜色 滋味 质地等b 中药的性状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c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d 中药的性能...

2023年执业中药师考试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真题与答案

1 选择题。二 2017年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二 综合知识与技能 药事管理与法规 可百度cio 合规智库中免费 1.荆芥生用不具有的功效是 c a.散风。b.发表。c.止血。d.透疹。e.止痒。2.某医师治初产妇乳痈肿痛最喜用蒲公英,此因蒲公英除清热解毒而消痈肿外,又能 e a.活血 b.凉血 c.通...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 一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最佳选择题 总题数 45,分数 100.00 1.从新鲜植物中提取原生苷时应注意考虑的是。分数 2.00 a.苷的极性。b.苷的溶解性。c.苷的稳定性。d.植物中存在的酶对苷的水解特性 e.苷的酸水解特性。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酶对原生苷提取的影响。在植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