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一

发布 2022-09-23 21:12:28 阅读 6965

*(这份笔记内容较少(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左右),且纪录日期较早,但仍包含了人大的很多观点,请阅读时结合课本,务必注意各章的融会贯通。由于复印件笔记潦草,有些字难以识别,所以可能有些错误,如有发现者,烦请转告他人。谢谢)

第五章、金融市场。

广义:一切金融活动的总称,包括不公开市场。

狭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公开市场)

一、直接、间接融资:是否有金融媒介体。

只有转账结算后,才能创造货币。银行的地位不是以其融资比重而定的,而应重视其在货币运行机制中的作用,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替代的。

二、融资**化趋势。

一种融资体制可以是规定安排,但主要是经济发展的选择。银行的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决定的。

70年代金融革命,80年代“融资**化”趋势,中国曾一度只有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出现后一度得到很快发展,但“融资**化”并不等同于“融资直接化”趋势(企业可以融资**化,银行也可以),间接融资开始(使银行)打破传统存贷业务,进入**化业务,但并不改变其间接融资的特点,银行发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其募集的资金仍然是交给第三方。

资产业务**化——融资**化是客观经济的要求。

假设: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否可以独自存在。

思考:有人提出目前有些大公司的优质票据、债券可以起到部分货币的作用,但必须看到这些票据终将到期转化为货币,人类的货币史是一个集中发行的历史,因为集中发行更利于稳定。分散发行的票据行为显然不能稳定币值。

欧元的诞生标志着货币发行的新里程,符合货币交易的本质特点,经济金融一体化,金融其之一的货币一体化将是总趋势。

三、中国的**市场。

扭曲。“能否服务于国有企业的资金不足”是个争论的问题。

中国**市场与中国间接融资密切相关,且在间接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在直接融资中仍然存在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能指望依靠直接融资解决间接融资的问题。应以整体而不是**的方式看待,不能以自身盈利的观点看待。

只有弃利益之争才能达到共识。

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自学。

中国特色。1、 中国没有商业性专业银行,只有政策性专业银行。一些专业银行业务均由商业银行来经营,如储蓄业务、抵押业务,因此中国银行地位较高,占有资金份额较大。

2、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特色。未来改革方向不会改变这种格局,至少暂时不会。就算股份化改革,也是国有控股(央行财政控股)

第七章、存款货币银行。

一、类型,注意口径。

短期型、活期性存款的吸收,确立了其地位,并获得了更确切的名字:存款货币银行。

关于金融创新:我国目前还未出现大量的界限模糊的现象,由于没有转账结算权,就没有货币创造权,所以还没有金融创新。

中国:中国投资银行曾一度从存款货币银行中分离出来,但经营不善,于95撤销归光大接管,改名为商人银行,中国目前**公司部分经营投资公司银行业务。

全能型和职能分工型:不是针对银行的分工,而是针对一国金融体制而定。

商业银行类 ||投资银行类。

信托银行类。

**银行类。

1、银行特性:负债经营,风险大,关键在于信心。东南亚金融危机,有人得出结论,是短期存款投资于政权的混业经营的结果,因此主张分业。

但也有人分析问题不在于全能化经营,而在于管理监督,维持全能化经营体制,并不意味着不对具体业务作限制,一般均会对其业务比例做出规定。即使在分业经营国家,其一般也经过金融创新从事全能业务。

2、至99年11月,美国通过新的银行服务法案,结束了66年得分业经营法案。实质上,美国早在80年代银行业务实践已突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西方很注意自身国情,不像我国虽然口头上注意国情,实际上常常落后。

3、国内引起了很大争论。总趋势:全能型。我国(95年明确分业体制)目前,引起了反复争论。

沈:认为过渡阶段很重要。但总趋势是混业。

因此应逐渐创造条件。条件一旦成熟,即应该引进混业经营的一些方式。前人经验可以借鉴。

目前形势还很严峻,不允许我国马上修改法规建立起混业体制,难点:

1、中国的现代企业体制还没建立,企业是金融运作的微观基础。16字:产权明晰(不是一时可以实现的)、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在于宏观,管理科学在于微观。

2、现代银行制度还为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求平衡”

二十个字。如果混业经营,则很有可能责任模糊。因为其不能“自主经营”,所以也不能“自负盈亏”,进而影响了后12个字。

这还会影响宏观管理。混业经营虽然不会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由于其资金占有率极大,投资**几乎没有什么风险),但宏观来看,宏观风险,百姓**风险极大。如果间接投资找不到好企业、好项目,换成直接投资仍然解决不了问题。

3、**市场。充满投机和欺诈,是极不成熟的市场年不良资产巨增,与混业不无关系。在条件不成熟时进行混业经营,风险极大,对于经济问题不能试验,应谨慎)

4、宏观管理极不完善。美国当初分业体制就是因为管理未达到条件,66年的过程不可忽视,并非有人所说的走了弯路。日本经济下滑可见一斑。中国的国情应当充分考虑。

5、立法、执法的漏洞。

逐渐创造条件,逐渐开放业务。

入世后,国外银行进来,如果我国银行分业经营,由银行法规定,外国银行也必须分业经营。

澄清:即使分业经营,国家队商业银行投资于国债从未加以控制。目前有些银行在国外混业经营,这并不能算国家混业的苗头。

但也有些放开,如允许**质押贷款。商行于投资银行业务区别在于本原业务的区别:是非允许投资于**。

国有银行体制,有时并不需要市场并购,可以进行制度安排归并,实现全能化。当局的利益影响其立场:当初反对分业,现在反对混业。

以美国来看,99年现代银行服务法案建立后,并没有实质的改变,因其实质早已确立,其各业务之间的防火墙建立完善。

尽管我过分业体制,但银行资金与**的联系从未割断。对于违法的应制止。对于合法的应注意,并适当创造条件。

**公司在资本市场圈钱,以项目为借口,实质上将资金投入**,沈认为是银行资金暗地进入**炒作以牟取暴利。

二、业务。资产 | 负债。

准备金 | 存款 (活,定,储蓄。

贴现 | 借款 (同业拆借、回购、转、再贴现,转、再贷款,发行债券,**)

贷款 | 资本金(所有者权益)

投资 | 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均有缺陷。注意金融创新的动力。多样化经营在我国只是模仿外国,流于形式,而缺乏真正动因。

如cds,本没有转让场所,因此并非解决流动性和收益性矛盾的工具。国内银行业的扭曲深深打上了中国制度扭曲的烙印。为了个人利益、政绩,引进外国新品,实质上是形式类似,反倒加大了成本。

思考:说法“新兴商业银行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多吸收活期,少吸收定期、储蓄,国有银行应当学习”

分析:定期储蓄的稳定性被大大忽视了。且活期存款手续有成本亦不加考虑。

如果考虑成本,为何主动负债,发行cds?——个人私利、政绩,何况中国存贷利率官定,利率空间存在,其实问题在于效率低下。97年起,新兴银行业开始吸收储蓄、定期存款。

个人利益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中国现状:1、 贴现:改革开放以前没有。改革后发展多种融资形式,为银行改善单调的资产格局提供条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有一定规模,但不够大。

票据规模——较小。

融通票据——相对于真实票据,我国目前不允许发行融通票据。其他国家的融通票据都比较发达,大大超过真实性票据(这和观念与法制相关)。

意属问题——如果微观主体可以很容易获取信用贷款,贴现业务将大大缩水。

我国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关系扭曲。银行对这样的票据很难接受。早期的真实票据原则前提是信用和法制。

体制制约——国企、国有银行内部矛盾很难克服。条件不成熟,所以严禁签发融通票据。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发信融通票据是为了主营业务(少量**),而中国是利用融通票据,银企勾结,将资金投入**,破坏法制,破坏金融秩序。

一个国家将资金不用于物质生产,而热衷于虚拟资本的炒作,是可悲的。金融是服务业,不能本末倒置。金融、财政、**等等都是经济的一个部分。

2、 贷款:改革开放前几乎是全部的资产业务。改革开放后,贷款种类增多,尤其是抵押贷款的发展,消费信贷。

中国目前对企业的抵押贷款(尤其是大型物资的抵押贷款)尽管努力开展,但仍存在不少制约。

银行人员素质问题——对物资的性能评判能力低。资产评估。

仓容、保管问题——国外也有封存的,但法制观念强。国有企业原因,国家也管不。

微观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宏观整体效益,在我国情况特殊,因企业、银行都是国有,理论界曾有多次争论。国有制即使在西方其初衷都是为了宏观整体性利益。如果进行大型抵押贷款,比例加大,银行封存大型物资,这意味着冻结了大型物资设备,这将是一笔极大的浪费。

沈认为提的有道理,但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的中国,这个矛盾难以解决。具体操作也多受特殊国情的限制。

注意:所有者的行为未必全是市场行为)

3、 投资:金融性投资——可转换理论。

需要有一定发展,使其资产多样化。但中国**市场欺诈行为充斥,流动性差。中国二级市场规模小,期限结构制约了其业务。投资品种少。**非银行投资的对象,这是制度的制约。

我国自主性投资多,意属性投资有待发展。(国债发行的报销存在非意属性)财政发行2700亿特种国债(30年不能流通),国有商业银行认购,然后由财政部不给银行,中国的财政、金融不可分,这是和西方所不同的。沈:

除非中国的银行以后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和西方一样,这个可能性极小。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没法脱离现实框架。

流行说法:我国银行“软资产、硬负债”现象的评价。

软资产:国有企业贷款约束很弱硬负债:老百姓存款,约束性强。

注意现象背后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倒闭机制,负债又如何是硬的?(即使在西方,在有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负债也未必是硬的)这是掩盖其资产营运方面的缺陷,将责任推给企业。

实质上在没有破产机制的条件下存款真正的清偿者是央行。体制的怪圈体现在业务营运上。如果负债真是硬的,那么经营者应该更懂得资产运用。

这个“软资产”引发的清偿力的代价是由整个经济来负担的,由整个社会的信用膨胀来负担的。

货币银行作业

班级 国际金融2班。姓名 李福仪。学号 201240090213 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 十二五 时期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

货币银行作业

货币银行学作业三。一 概念题。1 货币需求。2 货币供给。3 通货膨胀。4 通货紧缩。二 单项选择题。1 费雪方程式 mv pt 中最重要的关系是 a m与v的关系 b t与v的关系 c m与p的关系 d m与t的关系。2 下列哪个方程式是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a mv pt b m kpy c ...

货币银行作业

货币银行学作业一。一 概念题。1 金融 2 金融体系 3 金融创新。4 货币。5 货币制度。6 格雷欣法则。二 单项选择题。1 经济发展对金融起 作用。a 推动 b 决定性 c 不确定 d 一定的。2 金融压制表现为金融与经济发展形成 种 a 良性循环 b 恶性循环 c 无序 d 频繁变动。3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