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离线作业 必 答案

发布 2022-09-02 03:55:28 阅读 9779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美学》课程作业(必做)

第一编。判断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 自从有了审美活动,就有了美学观念。

对。 审美趣味的选择取决于美学观念。

2、 **分割律是用于分割**的。

错。 **分割律是指最佳的分割比率。

3、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

错。 贺拉斯提出了寓教于乐。

4、 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有两大罪状:a、远离真理;b、伤风败俗。

错。 这个观点是柏拉图的。

5、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属于表现论范畴。

错。 在西方, 表现论是近代才有的观点。

6、 鲍姆加敦是现代美学之父。

错。 费希纳才是现代美学之父。

7、 康德首先提出了aesthetics的概念,成为美学之父。

错。是鲍姆加敦首先提出了 aesthetics 的概念, 成为美学之父。

8、 黑格尔的《美学》是美的。

错。 学术著作不应用审美范畴来形容。

9、 费希纳提出要用“自上而下”的美学代替“自下而上”的美学。

对。 费希纳提出用“自下而上” 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 的美学。

10、 格林伯格的主要研究领域是**。

错, 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

11、 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古希腊神话。

错 , 神话罗兰· 巴特表示思想意识 。

简答题。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答: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模仿论, 他提出, 艺术是对现实人生的模仿, 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 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 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研究美学时立场基本是唯物主义的, 毕达哥拉斯派和赫拉克特等以自然科学的。

观点看美学问题, 亚里士多德则是以这两者统一的观点研究美学问题。 2) 美在形式。

亚里士多德不是在超感性的理念世界, 而是在客观现实中寻找美。 美的范围包括神和人、人的躯体、 社会、 实物、 行为、 自然。亚里士多的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他的艺术的真实性, 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 而且认为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

他认为美是客观的, 美自身就具有价值并给人以愉悦。 他认为, 同一事物不可能既美好又不美好, 因而具有客观性。 3) 情感的净化作用。

2、 简述鲍姆加敦的主要美学命题“感性认识的完善”

答: 鲍姆嘉通把感性认识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又把“完善” 概念借取过来, 把感性认识的完善作为美学研究的目的。 “完善” 这个概念直接来自沃尔夫的“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 ,完善” 即多样性的统一; 而沃尔夫的“完善” 概念又出自莱布尼茨的“完满” ,即宇宙的和谐秩序。

所以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那里, “完善” 都是客观事物的秩序和谐、 多样性统一。 在鲍姆嘉通这里, “完善” 概念则向主观方面转化, 它包括三个要素的“协调” :思想的和谐、 秩序、 符号, 只有在相互“协调” 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美的特征。

显然, “完善”这个概念是属于认识范畴的, 不过有时又指对象的“外形” ,但这种“外形” 不过是“鉴赏力” 即混乱的感觉的“显现” 而已; “完善” ,究其实质仍是认识的完善, 而非外物的完善。“完善” 既然是认识范畴, 那么它就可以是理性的, 也可以是感性的。 作为理性的完善, 如。

一个数学公式的完善, 则是真, 属于科学研究的; 作为感性的完善, 如一朵花、 一件艺术作品的完善, 则是美, 属于美学研究的。感性认识来自低级认识功能, 也叫做“感性的观念” ,实即具体表象。 但是, “感性的观念分朦胧的和明晰的两种” ,朦胧的” 观念并不完善, 只有“明晰的” 观念才是完善的, 它未经逻辑分析, 带有“混乱的” 因素, 却又不是“明确的” 。

鲍姆嘉通认为, 这种“明晰的” 观念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就是美, 就是诗, 就是美的艺术, 这样, 鲍姆嘉通就把明晰的观念即生动的观念作为感性认识的完善, 以与朦胧的观念、 明确的观念相区别, 着力说明美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 按鲍姆嘉通所述, 应该是完善的, 亦即观念的具体生动、 内容丰富、 情感合度, 也就是观念的“混乱” 而又“明晰” ,哪怕是面对丑的对象, 也是美的。 所以美丑是凭感性认识见出的, 鲍姆嘉通称它们为“感性的审辨力” ,即通常说的“审美趣味” 或“鉴赏力” 。

这样, 鲍姆嘉通就把美丑归之于主体认识, 看作观念的完善与否了。

第二编。判断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 儒家美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美与自然的结合。

错。 儒家美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美与善的结合。 道家美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才是美与自然的结。

合。2、 道家美学思想强调美与社会的关系。

错。 道家美学思想最大特点是把美与自然结合在一起。

3、 道家认为人为的痕迹越少,艺术价值越高。

对。 道家主张自然或道是美的根源, 而人为的东西只能破坏美。

4、 “尽善尽美”是道家的美学观点。

错。“尽善尽美” 是儒家的美学观点。

5、 乐记认为,禽兽也能听懂**。

错。 乐记认为禽兽只能听到声响。

6、 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崇尚“韵”、“味”、“神”审美倾向的表现。

对。“言有尽而意无穷” 是崇尚“韵”、“味”、“神” 审美倾向在诗歌中的表现。

简答题。1、 简述孔子与善相结合的美学理想。

答: 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是把美和善结合起来。 孔子说:

“里仁为美”。 就是说, 只有内里有“仁” 的精神在, 一样东西才可能是美的。 孔子对艺术的最高要求是“尽善尽美”“文质彬彬”。

美与善的结合, 具体还体现在对社会人生的积极作为上。 诗可以“经夫妇, 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 儒家的另一个重要美学思想是提倡中和之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主文谲谏”。

2、 简述苏轼自然至上的美学理念。

答: 苏轼强调涛文创作“非能为之为工, 乃不能不为之为工。 ”这里有两层含义:

其一, 强调自由抒写, 不拘一格, 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 他不是有意作文, 而常常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可以说是不作而作,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能自已而后作” 。苏轼认为要做到“文理自然", 必须突破创作中的种种格套的限制, 自由地进行创作。

他把自己的创作比作不受任何羁绊, 喷涌而出的力. 斛泉源, 自由地创作, 形象地表达。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即为文写作不受任何束缚。 在给谢民师的信中也说:

“大略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这既是对谢民师的诗赋杂文的称赞, 也是自己文学见解的表达。

其二, 主张诗文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反对人为的矫饰。 他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他反对“浮巧轻媚, 丛错采绣” 、好为艰深” 。他赞赏诗的“奇趣” ,却严厉指责那些“求深务奇", 以至“怪僻而不可读"的诗作。

他说: “凡人文字,当务使平和, 至足之余, 溢为奇怪, 盖出于不得自己尔。 "认为“奇怪"应该是自然“溢出’ ’不能人为地强求。

总之, 提倡自然诗要有自然之美。

2)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

苏轼认为至“绚烂’ ’者至“平淡” ,即文风应该由青春的“绚烂’ ’走向成熟的“平。

淡” ,并最终归于平淡。 他晚年在《与二郎侄》 中教导其弟苏辙之二子苏适时说:凡文字, 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 彩色绚烂,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 一向只学此样, 何不取旧同应举时文字看, 高下抑扬, 如龙蛇捉不住, 当且学此。 只书字亦然, 善思吾言!

第三编。判断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 美学是研究美的。

错。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 美只是审美现象中的一种。

2、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错。 美学是一种学术形态, “美学价值” 不适合用于形容艺术作品。

3、 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就是美的。

错。 除了美, 审美价值还有很多种。

4、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错。 美学是一种学术形态, “美学价值” 不适合用于形容艺术作品。

5、 西湖是艺术品。

错。 天然的事物不属于艺术范畴。

6、 艺术与艺术品是一回事。

错。 艺术是一种活动, 而艺术品是一种人工产品。

7、 崇高的审美价值在于它使人赏心悦目。

错。 使人赏心悦目是优美的审美价值。

8、 悬念与戏剧性无关。

错。 悬念使戏剧性得以凸显。

9、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体现了悲剧美。

错。 悲剧和美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范畴, 互相不宜作为对方的修饰词。

10、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都是悲剧。

对。 悲剧就是对价值毁灭的表现。

11、 喜剧与滑稽是一回事。

错。 喜剧的概念大于滑稽, 滑稽只是喜剧的一部分。

12、 任何丑都有审美价值。

错。 只有令人感兴趣的丑才是有审美价值的。

13、 卓别林创造的电影形象是美的。

错。 卓别林创造的主要电影形象是喜剧性的。

14、 自嘲是有滑稽意识(幽默感)的表现。

对。 自嘲是把自己的无害的荒谬性放在被观察的位置。

简答题。1、 为什么说“美学是研究美的”是一种误解?

答: 美的本质问题暗含着一个错误的观念, 即把狭义的“美”即优美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在中国, 本来“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命名的原意为“感性学”, 被日本翻译为“美学”, 中国从日本接受了这个译名。

于是,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的观念就产生了。 其实, 审美对象不仅包括美(优美) 即好听好看的东西, 而且还包括丑陋、 崇高、 荒诞、 悲剧、 喜剧等,它们不是通常所说的美(优美)。 所以, 不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美”的共同的本质。

既然“美学”的名称已经确定, 难以更改, 我们只好把“美”的范围扩大, 它不仅指优美, 还包括丑陋、 崇高、 荒诞、 悲剧、 喜剧等一切审美对象,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 实际上, 没有所谓确定的“美”的事物或属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都可能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如丑陋、 崇高等。

2、 什么是审美现象,它有哪几个要点?

答: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 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 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以文革为例, 当时的许多行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极端的丑恶, 而在当时的人们的心中则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表现。

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 体现为他的个体性, 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 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 人们所处的环境, 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审美的范围其广泛, 包括:

建筑、 **、 舞蹈、 服饰、 陶艺、 饮食、 装饰、 绘画等等。 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走在路上, 街边的风景就需要我们去审美; 坐在餐馆, 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

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 我们需要审美, 研究审美, 更应是从高层次上进行**, 即着重审人性之美。 我们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 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审美现象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什么?它们与其他诸要素的有什么关系?

答: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4、 简要说明优美这一审美范畴的特点。

答: a、 优美令人愉快, 引起的是快感, 内心感受是舒服和顺的。 b、 优美事物是完美的,被感受为完美无缺。

c、 和谐。 优美事物的各部分关系是互相适应的, 融洽的, 而不是紧张的, 剧烈冲突的。

5、 简述优美和崇高的区别。

答: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

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美学离线作业 必 答案

美学 课程作业答案 必做 第一编判断题。1.对。审美趣味的选择取决于美学观念。2.错。分割律是指最佳的分割比率。3.错。贺拉斯提出了寓教于乐。4.错。这个观点是柏拉图的。5错。在西方,表现论是近代才有的观点。6.错。费希纳才是现代美学之父。7错。鲍姆加敦首先提出了aesthetics的概念,成为美学...

美学离线作业 选 答案

精品文档。美学 课程作业答案 选做 第一编判断题1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2亚里士多德是美学之父。3十。八世纪法国美学家阿贝 巴托提出的 美的艺术 包括了 绘画 骑射 纺织 书法等五门。4十八世纪法国美学家阿贝 巴托提出的 美的艺术 包括了 绘画 雕塑 诗 戏剧 舞蹈 电影 建筑等八门。5康德...

美学离线作业 选

12 王国维美学思想主要是受西方影响而形成的。错。影响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既有西方近代思想,也有中国古典思想。第三编。判断题 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1 同样的审美经验是可以重复的。错。审美经验不可重复。2 审美现象是指美的事物。错。美不同于审美现象。3 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错。审美的概念大于美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