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年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发布 2022-09-02 03:57:28 阅读 4688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1) 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

1.某企业202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计算企业2023年增加值。

解:企业2023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2+4+8+21=65(亿元)

2.已知某地区2023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8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4)出口1200亿元;

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

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解:(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生产法)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

(收入法)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10287-1480-5240-(610-15)=2972(亿元)

2)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单位:亿元。

3.已知如下我国实际统最终消费计数据资料:单位:亿元。

要求:(1)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3)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解:(1)国内生产总值、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如下表:

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额+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3)各项分析如下:

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本期间内,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看,最终消费占据比例最大,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为正,说明出口大于进口,数值逐年有所增加。

本期间内,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降低,表明我国消费的相对地位有所回落。(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但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消费。)

本期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提高。表明我国投资比重增大。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第四章—第六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3、根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并解释相关指标的含义:(15分)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联合国对其提出的数量界限及其经济意义:

答: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储蓄。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

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农民家庭纯收入,既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又包括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

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

恩格尔系数=

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三答案

一 简答题。1 联系 见教材p158,最后一段前三行。差别 见 学习指导 p190,2.2 见 学习指导 p181,3.3 见教材p221,二 第二段 二 计算分析题。1 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 中间消耗 100 60 40万元。货物和服务账户单位 万元。国民总收入 gdp 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 付给国...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一答案

一 简答题。1 表中数据。见教材p29,并写出生产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见教材p27.粮食产量平均发展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发展速度 2 见教材p2,最后一段6 9行。二 计算分析题。1 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32 4 8 21 6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 资本...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四答案

收入再分配账户单位 亿元。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单位 亿元。资本账户单位 亿元。储蓄率 总储蓄 可支配收入总额 301 301 100 投资率 非金融投资总额 可支配收入总额 350 301 116.3 非金融企业部门资本账户中的资金余缺为 44亿元,说明本部门用于投资活动的自有资金不足,需要从其他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