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都遵循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些规律自然而然地为人类和社会所逐步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行为。比如驾驶习惯就是驾驶员在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驾驶行为或驾驶倾向。驾驶行为的累积就养成了驾驶习惯,而驾驶习惯往往决定了驾驶员的命运。
俗语说得好: “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差的主人”。对此,并非每一个机动车驾驶员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运输的安全形势还比较严峻。据有关部门对事故成因的统计分析,近些年来,属于机动车驾驶员驾驶过失的原因,约占三分之二。它突出反映了一些事故驾驶员的素质较低,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一些不良的行车习惯上。
一、不良驾驶习惯的主要表现。
(一)不重视养成出车前“三准备”的习惯(指身体、技术、思想)。诸如体力、精力不充沛,注意力难以集中;对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与该次行车应注意的事项,不善进入“驾驶角色”,对人生“大舞台”各种“角色”转换的坎坷缺乏清醒的意识。这些情况与驾驶员过于自信有关。
日本警视厅2023年对715名事故驾驶员的心理调查显示,自认为“技术好”的占77.1%。
(二)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譬如:越线超车、钻来钻去;占线、逆向行驶、不循规让行;严重超速、超载滥载等等,即以自我的需要为前提。
这种状况反映出有些驾驶员缺乏责任心与法制观念,与其人格气质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关。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具有兴奋型、活泼型个性特征的人是不适合当职业驾驶员的。由于其攻击性、易变性、自我中心性较强,因而危险性也较高。
据我国工程学院一位院士的研究,与驾驶员有关的事故占80%,其中属于“天生事故驾驶员”的占20%。
(三)粗心大意的习惯。即满足于“大概”,没有养成“确实看清”的习惯,从而导致看错或未能看清路面宽窄、道路标志、信号转换、车辆和行人的真正动态,这也是造成观察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日本学者平尾的研究,在道路交通的碰撞事故中,属观察错误的原因占81%。
(四) 凡事“凭估计”的习惯。没有养成确实掌握各种运动要素的习惯,常以主观愿望或侥幸心理去代替辛勤的工作,如车速控制、跟车、会车、超车、转弯等,凭自己的感觉或片面的经验,缺乏数据概念和相应安全操作措施的落实,这反映其科学驾驶的规范意识薄弱,甚至存在一些“定性与定量”的概念错误。这也是引发“车辆失控”等恶果的一个必然原因。
(五)行车图快、遇事急躁的习惯。譬如:为图省事、跑过线、走捷径;不愿多想已方与彼方不同的处境与困难,缺乏“主动避让”的精神;只凭自己的“直觉”,以见到为真,因而经不起意外事件的“刺激”,易冲动急躁。
据日本警视厅对上述人物进行心理调查表明,有急躁情绪的占80%。
(六) 容易分心的习惯。如爱聊天,爱回味那些让自己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的生活事件,容易为一些与驾驶信息无关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心神分散,注意力难于集中等。
以上所列的六种不良行车习惯,还难于概括各种对安全驾驶具有严重影响的不良职业习惯。从现有的经验教训看,加大对人体习惯基本特性的宣传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人体习惯的基本特性。
人的生命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对生理、心理及其相应活动条件下各种习惯的不断积累过程。这些习惯的形成,大都具有“自动化”性质。不过,人体有的习惯却不是自动形成的,如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良好的职业特殊习惯,它是个体整体素质到达某一个层次的升华。
从整体上说人体的习惯,都有个体适应环境与经验累积的种种印记,成为人体的一种“无声”的行为模式,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人的行为。依笔者之见,人体习惯有以下三条基本特性:
(一)固执性。
人的习性(习惯)具有先天与后天的一些自然属性,也是个体素质与性格特征的缩影,一旦形成,改变是比较难的。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是因为它已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形成了某种“动力定型”的缘故。人们常说:
“勤快的人闲不住,懒惰的人勤不起来”,“某某人通情达理,宽宏大度”,“某某人偏执、固执”。它从正反的两个方面,反映了这两类神经类型不同的动力特性,要改变涉及其神经能量交换、转换的程序系列,特别是涉及人的意志品质的“本性”是非常困难的。除非“脱胎换骨”,否则是难以改变的。
(二)排异性。
人类社会与它的自然界,存在着“阴阳相随”、“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现象,人的习惯也存在一些类似的现象。人们爱说“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些“狗肉”朋友之所以能凑到一块,系属“臭味相投”的缘故。其实,个体的差异性也是一种矛盾,即使是“同行”,也有互相相斥、互相妒忌的一面,如古人说的“文人相倾”、“妒忌心”之类,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阴阳文化”。
上述的一些侧面,反映了人体习惯的固执性和倾向性。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不良的习惯特别是不良的“爱好”与“偏执”,祸害无穷!
(三)反射性。
按心理学的观点,“反射性是指有机体对来之内部和外部刺激的规律性回答” 。但这种“回答”是不区分相应刺激再次出现时的具体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规律性回答”,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就可能不是“规律性回答”。它取决于人体记忆系统反射机制的完善程度。
人体的习惯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思维方式习惯,诸如动机、情绪、虚荣心、价值观、侥幸心理等,它制约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二是行为模式习惯,诸如习惯动作、经验系列、自卫本能等,它对人体反应动作系列反射弧的通道,也具有导向作用。人的习惯从根本上说是人在长期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种种“无意识”的行为模式,对相应“刺激”的“回答”,就是这种“无意识”(包括自觉建立的一些“有意识”)行为模式的再现,具有反射的种种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习惯是一股无形的力量——积极促进或消极倒退的“习惯势力”。
三、良好驾驶习惯的特征。
动态系统的驾驶操作,其基本特征就是反射,这也是职业培训一个比困难之处。它一方面要在人体记忆系统的反射机制中建立和造就一系列与驾驶操作规范相适应的协调机制,使人养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另一方面也以免使人受到一些与安全驾驶不相适应的旧习惯体系的影响与干扰。从现有经验看,有以下六种良好的驾驶习惯,其基本特征是:
(一)忠诚于本驾驶岗位安全职责的特征。
即以确保车辆行驶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已任,面对人、车、路各种矛盾与冲突,能够泰然处之,做到不争不抢,“预控”在先,主动避让,甚至“忍辱负重”,顾全安全行车大局。这种驾驶本能,也是确保开“幸福之车”的一种“车魂”。
(二)保持人体良好机能水平的特征。
交通运输的实践已反复证明,人在比较正常的情况下是不易出错的,但如果人的机能水平低下,诸如疲劳瞌睡、情绪失控,人体正常的机能变形**,则有可能要交“大学费”,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对此,驾驶人员出车前必须重视和保持自身良好的机能水平,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善于进入驾驶“角色”,保持平稳的驾驶心态,有针对性地“自我提醒”,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无名火”,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驾驶台”。
三)熟练掌握《驾驶规范》各种操作方法的特征。
对本类型车辆要完成某种行车任务时的各种相应操作方法,应根据《驾驶规范》及其有关教科书的要求、规定和教官、**传授的经验,通过反复演练、操练,达到熟练掌握,并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这些操作方法,不同的操作程序、操作要领及其相应的操作条件(运动要素),驾驶人员只有掌握了一般操作与特殊操作相组合的精华技艺,面对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及其不同的行车条件,才能把握要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灵活变通,达到事半功倍,确保行驶安全的效果。
(四) 善于识别各类驾驶信息的特征。
驾驶操作,首先要依赖于人体良好的观察能力。对此,驾驶人员必须把握以下三个重要环节:
1、善于及时发现需要的驾驶信息,正确处理注意集中与转移的协调性,即注意力既要围绕道路前方的“驾驶终点”这个中心(驾驶终点:指汽车在一定的速度、沿着一定的道路方向行驶的条件下,时间就是它的驾驶终点,也是驾驶员某一瞬间的视角中心,选择这个“中心”的合适视距,以控制二至五倍安全视距为宜),又要顾及其它方位一些重要的驾驶信息;所谓“需要”的驾驶信息,包括驾驶节奏的调控、操作程序的变更、避碰“预控”措施的选择等所需要的驾驶信息。例如驶经视盲区、转暗弯、会车、交叉对遇、混合交通等复杂路段,驾驶人员必须备有针对性的“预控”措施,以防意外发生时而措手不及。
2、善于识别一般与特殊的驾驶信息,同一种驾驶信息的出现,可能源于不同的性质,因而对其处置也不同。例如“跑偏”的成因,就有前轮侧滑、后轮侧滑、制动时四轮的制动力或阻力不平衡、装载重心偏向一侧、转向系统有故障等,切忌凭直觉盲目打向。它要求驾驶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特殊思维智慧和特殊处置技巧。
只有充分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运用一般的规律。
3、善于把握驾驶信息的联系性与整体性。首先,驾驶员面对人、车、路各种比较复杂、多变的交通信息,就需要在大脑储存、建立相应的处理这些信息的意象、意念和它的联系网络,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意象、意念的再现,都要依靠相应联系网络信息渠道的接通,以防丧失处置时机;其次,对交通信息的认知,要达到整体性的境界。这个境界,也是驾驶员能否摆脱单凭“直观”(直觉)思维的局限与束缚的标志。
比如,行人违章横穿马路,无非存在三种情况:突然横穿、突然站住、突然后退。这就是对避碰行人横穿马路的一个整体**通信息。
(五) 反应动作“恰到好处”的特征。
所谓“恰到好处”,是指人体视觉、听觉等“感受器”与四肢运动器官的肌肉、腺体等“效应器”已建立了良好的协调机制:一是反应动作迅速,大脑皮层一旦确认某种交通信息,反应动作系列便已“到位”,即人体“效应器”能够迅速执行大脑皮层处理某种交通信息的“指令”;二是反应动作准确。诸如,提前量或回程量时机适宜,操作的“柔和感”和“连贯性”比较顺畅;操纵动作不过量,充分体现了操作的果断性与自如性;三是人体反应动作的“反馈机制”比较完善。
对某种驾驶信息或意外事件的处置,即使彼一时“得心应手”,但此“一时”则有可能出现意外,甚至适得其反。这就是所谓的“路无常势,车无常态”。它要求驾驶员的应变操作必须有相应的“**点”等反馈体系,以便及时发现操作动量过量或不足等异常征兆,留有应变处置的余地,确保关键时刻的“一步到位”,做到万无一失。
(六)保持驾驶思维“双重性”的特征。
驾驶习惯与驾驶安全
人的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都遵循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些规律自然而然地为人类和社会所逐步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行为。比如驾驶习惯就是驾驶员在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中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驾驶行为或驾驶倾向。驾驶行为的累积就养成了驾驶习惯,而驾驶习惯往往决定了驾驶员的命运。俗语说得好 习...
驾驶习惯与驾驶安全
方案计划参考范本 年 月 日。部门。人的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都遵循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些规律自然而然地为人类和社会所逐步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行为。比如驾驶习惯就是驾驶员在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中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驾驶行为或驾驶倾向。驾驶行为的累积就养成了驾驶习惯,而驾驶习惯往...
驾驶习惯与驾驶安全
人的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都遵循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些规律自然而然地为人类和社会所逐步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行为。比如驾驶习惯就是驾驶员在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中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驾驶行为或驾驶倾向。驾驶行为的累积就养成了驾驶习惯,而驾驶习惯往往决定了驾驶员的命运。俗语说得好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