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发布 2022-08-04 01:04:28 阅读 5911

考前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 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单位:kg 单位换算: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1斤=500g)

2.常见物体的质量:一只鸡蛋大约50g;一个中学生大约50kg;

一个新生儿大约2-5kg;九年级物理课本大约为300g

3.质量的测量:实验室常用工具是天平。

4.天平的使用:(测量前)天平应水平放置;将游码置于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测量中)将物体放在左盘,将砝码放在右盘(添加砝码时要先放大的后放小的);增减砝码无法使天平平衡时,调节游码。

读数)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二、 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密度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符号:ρ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单位:kg/m3 g/cm3;单位换算:1g/m3=1000 kg/m3。

3.定义式:ρ=m/v。(密度由物质本身决定,与质量、体积无关)——计算题。

4.常见物体的密度:

纯水1000 kg/m3;冰0.9×103 kg/m3(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可能不同);金银铜铁铝(密度从大到小);一般情况下,ρ固体》ρ液体》ρ气体。

三、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m:用天平测量;v:用量筒测量)

2.量筒的使用:三观察:单位、量程(如0-100ml)、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相平。

3.测量盐水的密度:

过程:取适量盐水倒入小烧杯,用天平测量盐水和小烧杯的总质量m1,;将盐水倒入量筒中适量,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盐水的密度表达式:

ρ=m1-m2)/v。

4.测量石块的密度:

过程:用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用细线将石块慢慢放入量筒,记下量筒中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石块的密度表达式:ρ=m/(v2-v1)。

四、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之一。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气体受热体积膨胀,由于密度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2.风的形成: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

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气体的热胀冷缩最明显,密度受温度影响最大。

3.水:0-4℃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体积膨胀,密度变小(水的反常膨胀);4℃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水体积膨胀,密度变小(水的“热胀冷缩”)。4℃时水的密度最大。

4.密度与物质鉴别:判别是空心还是实心;判别空心部分体积的大小。

例如:质量相等、体积相同的铜球和铅球(ρ铅》ρ铜)相互比较,空心部分体积较大的是铅球。

第十二章力和运动。

一、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般选取地面作参照物,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但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不同。

二、 运动的快慢。

1.速度:定义: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式:v=s/t。单位:m/s km/h 。单位换算:1m/s=3.6km/h。——计算题。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人步行大约1.2m/s;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大约40m/s(100km/h)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3.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公式:v=s/t。

三、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 长度的测量:

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观察单位、量程、分度值;测量中,厚刻度尺要立起来,与被测物体紧贴;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单位换算:1km=1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10-6m,1nm=10-9m。

2.常见物体的长度:一个人的身高175cm(1.75m);物理书长25cm宽18cm。

3.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测量圆锥的高度;测量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地图上一段曲线的距离;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

4.时间的测量:单位换算1h=60min;1min=60s。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我们不能消灭误差,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错误不是误差,错误可以避免。

典型题:测量值偏大或偏小的考察:用受潮膨胀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四、 力。1.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符号:f 单位:牛顿 n

3.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4.力的三要素:大小f=10n;方向;作用点。——力的示意图。

5.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受力物体不是同一物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 牛顿第一定律。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伽利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运动的距离越大。

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实验事实基础上的推论,无法在实验中实现)(又叫惯性定律)

4.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注意典型现象分析。

六、 二力平衡。

1.几个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实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注意: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 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做弹性。这时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塑性: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做塑性。这时发生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使用时观察单位、量程、分度值。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

二、 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重力的三要素:大小g=mg,g=9.8n/kg(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

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4.**实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5.作图:重力的示意图。

三、 摩擦力。

1.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发生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不光滑。

3. **实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结论:当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 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滚动代替滑动;将接触面分离。

5. 静摩擦力: 大小:二力平衡;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四、 杠杆。

1.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2. 相关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阻力臂。

3. 杠杆作图。

4. 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杠杆的平衡条件:(1)将杠杆的重心放在支点位置,调节杠杆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2)如果杠杆左端偏高,应该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5.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6. 省力杠杆:l1>l2,f1f2省距离费力;等臂杠杆: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7. 最小力问题:对应最大的力臂。

五、 其他简单机械。

1.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不省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f=g;实质是等臂杠杆。如图1

动滑轮: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省一半的力;f=1/2g;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如图2

2.滑轮组:改变力的方向、省力。

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两种情况:如图3,f=1/3g(最省力);如图4,f=1/2g。

3.斜面:省力,费距离。(盘山公路)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 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如: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压力=重力。

2.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观察实验时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结论: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公式:p=f/s (普遍适用式) 单位:n/m2 pa (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大约104pa)

4. 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二、 液体压强。

记住1.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液体有重力)和侧壁(液体有流动性)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同一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5)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大小:p=ρgh(深度h:研究的点到自由液面的垂直距离)

3.液体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当探头的薄膜受压强作用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高度差,高度差的大小反映薄膜所受压强的大小。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当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即液面保持相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超全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质子。原子核。宇宙物质分子原子中子。核外电子。二 质量符号 m 1 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国际单位 千克 kg 常用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质子。原子核。宇宙物质分子原子中子。核外电子。二 质量符号 m 1 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只有一本书,归纳整理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公式符号显示不完整,可以点击 完整文档。第十三章内能。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 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 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说明 气体。...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的热运动。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的热运动 扩散现象。分子的作用力 斥力和吸引力。第二节内能。什么是物质的内能。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有哪两种。第三节比热容。实验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什么叫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什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反映物质的性质。知道如何计算热量。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