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2、学习多种表达的综合运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了的语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感受我国不同地区各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1、民风民俗的特点,能入乡随俗,尊重各地的风俗。
2、感受我国不同地区各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
3、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内容:是以民俗为主题组织单元内容。
社戏》记叙了“我”幼时看社戏的一段往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在文中,作者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歌。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影响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朗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刘成章给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气势。
灯笼》吴伯萧为我们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思考——交流——点拨。
教学时间:10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1、 社戏。
知识与技能: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朗读法、质疑**法。
课文录音磁带、多**课件。
2课时。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童年是自由的天堂,人们成年后回忆起往事,总是对它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怀念童年时代的**——《社戏》,体会一下这位伟大的斗士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本文是鲁迅202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本文一共写了八件事,分别是: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⑦偷豆;⑧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③④略写的是:①②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演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内容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词。
赵庄看戏。又写了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中“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这些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
“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乐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
“我”怕牛,还因此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浓浓的乐趣。
3.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什么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乐趣无穷。
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看社戏前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提出三条理由:
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都识水性。还用写包票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这才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性格,又使文章跌宕起伏。
5.“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这些误认表现了什么?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二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
6.齐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的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这几方面,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有形的是:
“起伏的连山”“一丛松柏林”;有色的是: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有声的是:笑声、嚷声、水声、笛声;有味的是:
豆麦的清香;有情的是:“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7.“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我”望到“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表达出“我”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8.那天晚上的社戏到底好不好看?你从**可以看出来?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2)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出戏不好看。
9.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是社戏,而是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10.作者是怎样描写“深夜归航”的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喻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以童话的语言,描写、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定稿
一 你能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吗?共32分 计算 能简算的要简算。每题4分,共12分 解方程 每题4分,共12分 4 x 6 3.6 5 15 x 0.6 18 6 5.9x 2.4x 7 7 一块长15米,宽10米的草地外面围一条宽1.5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8分 二 看图填空。一共1...
语文8年级上第一单元检测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班级姓名学号 一 积累运用。1.下面词语中黑体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黔境 qi n 愠怒 y n 抽噎 y b.泥毡 zh n 篝火 u 沸腾 f i c.急骤 zh u 骨碌 泥泞 n n d.焦灼 zhu 驻步 zh 倾听 q n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
8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讲义8BUnit
unit 1 will people h e robots?复习讲义。the future tense 1.构成 doing 表示即将要发生的事情 going to v原形,表示计划,安排 v原形。2.否定形式 won t v原形。3.时间状语 tomorrow,the day after t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