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总复习

发布 2022-08-02 15:03:28 阅读 5215

第六单元文学常识。

1.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人。

与老子合称为“老庄”。《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后世常用的不少成语出自此书,比较有名的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等。

2.《秋水》的体裁是寓言,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

3.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该书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和神话故事。

4.《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文中塑造了愚公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5.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6.《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老马识途”、“郑人买履”等。

7.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后被贬柳州,世亦称柳柳州。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黔之驴》、《小石潭记》等。

8.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 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形式上为叙议结合, 以议为主。我们学过的有《爱莲说》、《马说》。

9.《使至塞上》作者是王维,字摩诘,唐朝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

10.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豪放词派代表人物。

默写:(1)写黄河水流之大的句子是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3)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我之谓也。”

(4)《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两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泊秦淮》中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无题》中以凄凉景象衬托分别时的凄苦心情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运用双关表达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浣溪沙》中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体现诗人豁达胸襟(或含有哲理)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出成语的含义望洋兴叹:比喻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给行家留下笑柄。 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阅读 (一)秋水。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出河伯见到海神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

2)描写黄河伯壮阔的句子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6、本文河伯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另外举出一个和河伯开始认识相似的例子。

(1 ).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2 ).他能够在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不足;(3 ).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相似例子:夜郎自大。

7、请给课文划分层次:课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黄河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8、“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在结构上起何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

9、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10、有哪些成语出自《秋水》这篇文章?并写出这些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比喻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给行家留下笑柄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11、本文通篇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说说这种手法的作用。

1) 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写景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2)是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更能突出河伯过而能改的性格,从而突出主题。

二)愚公移山。

4、翻译。(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由于山北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5、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愚公、(其)妻 、(其)子孙、遗男、智叟

6、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愚公将近九十了、智叟是个老年人、遗男七八岁

7、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何好处?移山的劳动工具是什么?运送土石路途遥远, 动艰辛体现在哪些句子?移山的结果如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结果: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与共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是关心,担心。 (2)(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是支持,参与。 (3)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轻视,嘲笑。

9、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

汝心这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0、智叟和愚公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智叟的话,句句嘲讽,愚公先斥后驳;愚公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智叟则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有着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智叟则相反。二者形成对比,有力地烘托了愚公的形象。

11、愚公驳斥智叟的话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的 “不智”或“自作聪明” ;

北愚公长息”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的 “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13、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把想到毅力,有奉献。

自己的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4、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着“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15、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 ,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九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 语文版

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 总复习材料。重点篇目 第21课 愚公移山 一 文学常识。列子,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愚公移山 选自 列子汤问 这是一篇寓言 体裁 他主张清静无为,我们曾学过 杞人忧天 杨布打狗 两小儿辩日 二 重点字词。1.通假字。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始一反焉反通返返...

九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 语文版 剖析

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 总复习材料。重点篇目 第21课 愚公移山 一 文学常识。列子,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愚公移山 选自 列子汤问 这是一篇寓言 体裁 他主张清静无为,我们曾学过 杞人忧天 杨布打狗 两小儿辩日 二 重点字词。1.通假字。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始一反焉反通返返...

九年级 上 语文总复习训练 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总复习备考训练。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训练。一 重点字词总汇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虬枝秀颀婆挲涸辙恹恹欲睡 趿拉挑剔禀赋矜持揠苗助长 皲裂哽咽谄媚阔绰虎视眈眈 珍馐繁衍倦怠瞥见恪尽职守 伫立刹那脱臼羼水怒不可遏 睿智忐忑亵渎惩罚灯火阑珊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将词语补充完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