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a.函梁君臣之首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c.风乎舞雩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戍卒叫,函谷举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b. 比去,以手阖门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c.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3.下列各项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③技盖至此乎④比去,以手阖门 ⑤善刀而藏之⑥序天伦之乐事⑦逸豫可以亡身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abcd.①③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完璧归赵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以先国家而后私仇也 ⑤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⑥宜皆降之 ⑦单于壮其节 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⑨毕礼而归之 ⑩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bcd. ②
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君何以知燕王 d.而君幸于赵王。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倡导人,文坛领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三苏、曾巩、王安石都是出自他的门下。
b.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分明,这也表现在对“死”的不同说法上,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自己死称填沟壑。
c.“思厥先祖父”中,“先祖父”是对已离世的祖父的称呼,“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原指母亲,后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妣。
d.序,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赠序”、“宴集序”“诗序”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赠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宴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诗序。
二、文言文阅读。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①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佐军,则上心悦。”相国从其计,高祖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
“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
”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节选《史记·萧相国世家》)
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②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引兵东定三秦引:带领 b.汉王数失军遁去数:数落。
c.何素不与曹参相能能:和睦 d.臣死不恨矣恨:遗憾。
8.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② 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bcd.①④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城大肆抢掠财宝的时候,萧何却独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收走了秦的律令图书,为汉王朝治理关中地区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完全否定了将领们“被坚执锐”“攻城略地”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之后,回到京城,认为萧何诛杀淮阴侯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d.萧何在临终前主动力荐韩信及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滕王阁序》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译文: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译文: 三、11. 阅读一首诗,完成(1)~(2)题。
过野人家有感①
陆游。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②映荆扉。
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③蚕饥待叶归。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三月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②臼:舂米的器具。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
1)这首诗一二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农家生活场景?试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过秦论》)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4)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鸿门宴》)
8臣等不肖,请辞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9)(武)仗汉节牧羊苏武牧羊》
10)苏洵写《六国论》实为借古讽今,劝诫当朝统治者勿重蹈六国灭亡覆辙,这从文中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过秦论》在用占全文大半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五、语言运用题。
13.根据下面“影响城市居民对文化产品选择主要因素”的图表,回答提出的问题。
1)图表反映了当今文化市场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答。2)进一步促进当今文化消费,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 1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市 的本义为市场,与 城 不同。早期的 市 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 市井 之称。而我国的 城 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堡,与 市 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 市 的设立。...
学年高二语文寒假作业
一 选择题 15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惮 d n 先妣 b 枯槁 h o 栏楯 sh n 呱呱 g 而泣。b.鱼鳍 q 鹰隼 s n 譬 p 如乳媪 o 重创敌军 chu ng c.蓓 b i 蕾贮 zh 藏脖颈 j ng 犬吠 f i 殒身不恤 x d.笑靥 y ...
必修四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周
一 必修四名句默写。1.填然鼓之或百步而后止。2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寡人之于国也 5.尔来四万八千岁。6.地崩山摧壮士死。7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