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课时作业

发布 2022-07-02 17:52:28 阅读 9647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图是某校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1~3题。

1.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④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

a.原始模式b.传统模式。

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3.下列四幅人口金字塔图中,与①国目前人口状况最接近的是( )

读上海市2023年、2023年和2023年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第4题。

4.上海市2023年、2023年和2023年的人口变化过程( )

a.依次用图2、图1、图3来表示 b.能够揭示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c.能够揭示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d.能反映15岁到25岁人口逐渐减少。

5.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 )

a.人口数量的多少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c.社会、经济的差异 d.文化、环境的差异。

6.因人口老化、年轻人不愿多生育,新加坡**2023年创立了官方婚介机构——社会发展部,并鼓励生育。下列哪些现象是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 )

国防兵力不足 ②劳动力过剩,失业人口增加 ③养老费增加 ④经济发展加快。

abcd.①③

下表为某国历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甲乙丙丁四个年份人口变动的情况反映了人口增长模式的一般规律。据此回答7~8题。

7.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丙、乙、丁。

8.该国家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

a.北欧 b.非洲

c.东南亚 d.拉丁美洲。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下列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评价,正确的是( )

a.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根本不存在。

b.马尔萨斯有意夸大人口繁殖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巨大差异。

c.马尔萨斯人口学说荒谬至极,毫无意义。

d.马尔萨斯“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

2.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主要表现为( )

a.人类生存空间相对有限 b.资源**相对有限。

c.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d.人类科技水平还不高。

3.人口容量的特点有( )

a.相同性、临界性、警戒性 b.绝对性、临界性、可变性。

c.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d.相对性、季节性、警戒性。

4.下列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

b.它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c.它是指地球空间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d.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就是人口合理容量。

综合题。5.读漫画“人与资源”

思考: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6.9.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和人均耕地的关系是。

2)针对以上情况,你认为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

3)将**资料绘成曲线图。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1课时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最有可能表示(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甘肃 d.从湖北流往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解决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问题 d.甲地优美的环境。

4.2023年春运铁路运送旅客2.1亿人,比2023年多发送1 000万人,日均运送旅客能力达620万人,能力增长幅度为历史最大,铁路春运秩序正常。春运旅客流属于( )

a.国内人口迁移b.省际人口迁移c.人口流动d.人口迁移。

5.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国际间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

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___国家历史上和___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若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___填写图中的序号),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___填写图中序号),这种分类是以人口迁移的为标准来划分的。

3)若甲、乙代表城市,丙代表农村,那么图中表示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填写图中序号)。

4)人口的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的影响是:对迁出地而言,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缓解迁出地的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但也可能导致迁出地的外流。

对迁入地而言,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可使迁入地综合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但盲目的人口迁移可增加迁入地的环境和人口压力。

第2课时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读“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示意图”,完成1~2题。

1.若“+”表示吸引力,“-表示排斥力,“0”表示无关因素,则下列能表示“-”因素的是( )

a.经济发展水平高b.医疗、文化、卫生事业发达。

c.土壤盐渍化 d.人们喜食大米。

2.若图中的迁出地是2023年的伊拉克,其人口向他国迁移的中间阻力最有可能是( )

a.交通不便 b.地形崎岖 c.战乱 d.国家政策干扰。

3.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原先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大量人口逐渐迁移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开垦的吸引 b.逃避灾荒 c.战乱 d.宗教**。

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民于东北。据此回答4~6题。

4.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东北地区( )

a.制造业高度发达 b.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

c.大量征兵抗战 d.畜牧业水平高。

5.华北人口大批移民东北,使东北人口金字塔最有可能接近于图中的( )

6.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返乡回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北地区的环境恶化 b.交通、通讯的发展。

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东北土地开发导致地力下降。

7.读山西、内蒙古两省(区)局部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按人口迁移方向划分,图中①、②四条线段表示的迁移方向分别是。

2)按人口迁移地理范围划分,图中①、②四条线段表示了人口迁移。

3)图中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环境有很大的。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从迁出地来看,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当地的从迁入地来看,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1.下列有关文化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

b.地域文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c.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

d.只有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文化。

2.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b.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

c.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d.地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

3.下列属于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的是( )

婚俗 ②宗教 ③职业选择 ④人口流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

b.德国人信仰**教,人口增长率却很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说明一个地区人口增长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c.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反对人口的增殖。

5.婚俗中对人口出生率影响最小的是( )

a.初婚年龄b.父母包办婚姻习俗。

c.婚姻稳定程度 d.经济发展水平。

6.自古以来,有关人口问题的政策或观点,或多或少对我们现行的人口政策有着一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 七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 2题。1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b cd 2 气象谚语有 露重见晴天 的说法。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箭头是 a b c 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 是太阳辐射,是地面辐射,是大气逆辐射,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按照大气受热过程可...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 二 1 农业谚语 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 中,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 a 光 热资源。b 大气运动 水循环的原动力。c 生产能源。d 生活能源。解析 材料中的 万物 指的是植物,其生长主要是依靠太阳辐射中的光 热资源。答案 a2 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 四 读下面日照图 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完成1 2题。1 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b c点在昼半球。c d 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d ab是昏线。2 此时,地方时为0 00的经线是 a 120 e b 100 w c 20 w d 60 e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