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9.(1)①海王星。
木星。地球。
水星。火星。
天王星。金星。
土星。2)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或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均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轨道为近圆形,且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13.(1)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2)金星。理由:因为金星与太阳的距离、赤道半径、质量、体积、公转周期等数据与地球最接近。
3)假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减小,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就会减弱,地球外围的大气就会逃逸到太空中,地球上就不会有适当的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也不会有适宜的温度范围,地球上也可能不会出现生命物质了。
14.(1)能够使“可见宇宙”的范围扩大。
2)“大麦哲伦”在地球上对太空进行观测,中间有大气层阻隔,而“哈勃”在太空直接观测;“大麦哲伦”比“哈勃”的成像清晰度高10多倍。
3)说明人类对神秘宇宙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对科学真理执著地追求。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1)电磁。
2)紫外。可见光。
红外。3)可见光。
4)可见光。
3)黑子数目增多时,太阳活动处于活跃期,太阳大气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使磁暴发生的几率增大。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1)n—s
南北两极点(地心)
2)箭头略。
逆。3)正西。
4)不偏转。
5)a=b=c=d
a=b>c=d
3.(1)地球上除了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外,其他地方都相等;线速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小,到极点减为零。
9.(1)北。
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90 ■ w
90 ■ e
13.(1)略。
2)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公转轨道)
4)近日点。
快。14.(1)北极星。
2)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赤道。
黄赤交。3)太阳直射。
23.5 ■ n~23.5 ■ s
19.(1)6月22日。
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夜)现象或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2)远日点。
3)晨。6时。
0时或24时。
6时。12时。
正午太阳高度。
5)a和。e,c和d
6)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三个月后到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1.(1)北寒带。
北温带。热带。
南温带。南寒带。
24.夏至日太阳高度,随后逐渐减小,冬至日达到最小,此后又逐渐增大,至第二年夏至日再次达到。30.略。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1.(1)**波传播速度。
2)横波。纵波。
古登堡面。莫霍面。
3)地幔。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4)地壳。硅铝。
硅镁。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5)液态或熔融状。
横波不能在该层物质中传播。
6)相同点:都能在固体中传播。不同点:b波的传播速度比a波快;a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而b波能。
7.(1)a
2)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会明显加快。
3)只有上下颠簸的震感(因为纵波可通过海水传播,而横波不能)。
单元练习。26.(1)自西向东。
2)夏至(6月22)北回归。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冬。极夜。
5)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7.(1)莫霍面。
古登堡面。2)地核。
地幔。地壳。
3)硅铝。硅镁。
e(或硅镁)
4)地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8.从地球本身看,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当,自身体积、质量大小适中,所以拥有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从恒星际空间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稳定,并且太阳光照比较稳定;从行星际空间看,八颗行星绕太阳公转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所以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稳定。以上条件保证了生命的产生与演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作业本
导语 偶尔会抱怨为什么自己没天赋,又或者因为别人能轻易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而不平衡。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完全没办法。现在的我倒觉得这样也好,世上或许有人能一步登天,但那人不是我。自己一点一点抓住的东西,比什么都来得真实。用时间换天份,用坚持换机遇,我走得很慢,但我绝不回头。无忧考网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
高一地理暑假作业本答案
2019高一地理暑假作业本答案。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暑假作业本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表1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转变的四个阶段,阅读表1,完成1 4题。表1 阶段出生率 死亡率 a 3.8 2.4b 1.3 1.0c 3.8 3...
高一地理暑假作业本答案
2019高一地理暑假作业本答案。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暑假作业本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表1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转变的四个阶段,阅读表1,完成1 4题。表1 阶段出生率 死亡率 a 3.8 2.4b 1.3 1.0c 3.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