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湘教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 05

发布 2022-07-02 17:46:28 阅读 7159

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

一、选择题。

下表为江苏三大名石的相关资料,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为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读后完成1~2题。

1.对照图1和图2,有关“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雨花石的形成与乙有关 ②昆石的形成与丙有关 ③太湖石的形态与a、b有关 ④三大名石的形成皆与c、d、e有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下列转化符合图1所示规律的是( )

①昆石→太湖石 ②雨花石→砾岩 ③雨化石→昆石 ④岩浆→昆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1题,由表中资料可知,雨花石出自沉积岩中的砾岩,于乙有关;昆石实质上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太湖石是石灰岩受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雨花石经过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可以形成砾岩;昆石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答案】 读下图,完成3~4题。

3.按照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①

4.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解析】 图②表示断裂形成,③表示张裂、岩浆开始上涌,①表示岩浆从张裂处上升。②③的顺序最能表示从张裂到岩浆的上升冷却过程。该张裂过程常常形成于大洋中部,是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如大西洋中脊。

【答案】 下图为某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地点煤矿能够露天开采且比较安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

c.透水事故和瓦斯**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7~8题。

7.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 d.避开断层。

8.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走向的主导性因素。图中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表明该区域有断层;聚落的分布规模与地形虽有关系,但此图中聚落主要是沿河分布,与河流有关。

【答案】 读地貌景观图(如下图),回答9~10题。

9.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10.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解析】 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峰林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而成,以化学作用为主;“v”字形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答案】 读下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所示的区域,应是( )

a.冲积平原 b.河谷平原 c.流域 d.低地。

12.形成该区域的作用,主要是( )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流水作用。

13.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是( )

a.分水岭 b.山脊 c.刃脊 d.等高线。

【解析】 图中范围为河流的全部的集水区域,故应为该河的流域。该河所在流域以流水作用为主。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分布于山顶或山脊处,且位于流域的边缘,应是分水岭。

【答案】 二、综合题。

14.读某地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处的岩石名称可能是 ,请说明其岩石的形成原因。

(2)如在a、b两处采煤,要注意的事故依次是。

(3)说明甲、乙两地的地貌类型、判读依据及其形成原因。

【解析】 (1)c处最可能是变质岩,因为这里是石灰岩有岩浆侵入,在此影响下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2)a处是背斜构造,有利于气体的储存,采煤时应预防瓦斯**;b处为向斜储水构造,易发生透水事故。(3)根据等温线判断,甲地等温线值中间低四周高,是山地;乙地等温线值中间高四周低,是盆地(洼地)。

与a、b处的地质构造形态对应分析可知,a处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洼地,b处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答案】 (1)大理岩 c位于石灰岩层,附近有岩浆侵入活动,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大理岩。

(2)瓦斯**透水事故。

(3)甲地:山地;因为气温中间低,四周高;成因: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乙地:洼地(盆地);因为气温中间高,四周低;成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而形成洼地(盆地)。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

材料二下图为侵蚀、搬运、沉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速度。

材料三某河流三个河床沉积断面图。

1)对比材料。

一、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降速度与泥沙粒径成正比关系。

b.泥沙粒径越小越容易被侵蚀。

c.在一定粒径范围内,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发生沉积。

d.1厘米/秒的流速能搬运走1毫米粒径的泥沙。

(2)材料二显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外力作用。对于粒径为0.

001~0.01毫米的河床物质,流水作用则主要表现为两种外力作用,河流流速在100厘米/秒时对粒径大于10毫米的河床物质基本上没有___作用。

(3)对比材料。

二、三,试判断a、b、c三个断面的流速大小为___如果三个断面分别对应河流上、中、下游,则:a对应___河段,b对应___河段,c对应___河段。

(4)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现象越明显。

(5)下列现象不能用材料二图示原理解释的是( )

a.上海港航道淤塞。

b.东非大裂谷两边形成悬崖峭壁。

c.莱菌河上游的“v”形谷。

d.尼罗河河口三角洲。

【解析】 分析材料。

一、二可知,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搬运、沉积三种外力作用,由图中看,河床物质颗粒很小的胶泥类物质抗侵蚀能力比泥类物质强,而且粒径在0.001到0.01之间的物质,尽管流速很小时,也不发生沉积现象,而粒径较大的物质,一旦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由搬运现象转为沉积现象,由此可判断材料三中的三个断面中a为中游,b为上游,c为下游。

【答案】 (1)c

(2)侵蚀搬运沉积搬运沉积搬运。

(3)b>a>c 中游上游下游。

(4)侵蚀搬运沉积 (5)b

金版湘教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 11

第4四章第1节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 选择题。读下列一段野外考察游记,回答1 3题。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息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

金版湘教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 06

第2章第1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 选择题。读从宇宙空间拍摄的地球和月球 回答1 2题。1 专家认为,地球也应像月球一样,曾遭受许多陨石撞击,而目前陆地表面却很少发现明显的陨石坑。其原因,主要是 a 月球阻挡b 地质作用改造。c 地表布满岩石d 地表水体覆盖。2 在白天,图...

金版湘教地理必修一课时作业 04

第1章第4节地球的结构。一 选择题。下图是 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1 3题。1 关于 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固体 液体传播,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b 和 传到 时,波速突然下降。c 和 在 中波速明显减小。d 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答案 b 2 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 地幔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