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 必修三

发布 2022-06-13 12:17:28 阅读 9008

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选择题。

1.(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解析】c 因为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

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由此判断②③与题意无关。

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c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

2.(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d 本题的解题材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d项。

3.(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a.①④b.②④c.①②d.②③

解析】d 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

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

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4.(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b 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二、主观题。

1.(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无)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2011·山东基能·23)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紧贴崖壁,半悬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

该建筑架构简单,稳定性差。

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

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①④符合史实,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②③错误,排除c。

2.(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a 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无法体现。故选a项。

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a 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

b、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制度。

解析】c 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c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3.(2011·北京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制度。

解析】d 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4.(2011·海南单科·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b 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所以b符合题意。

二、主观题。

2024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

2011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 必修三 之一 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 选择题。1 2011 浙江文综 12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 小国寡民 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 小国寡民 相关的是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屈原追求的 美政 理想 罗马法的基础雅典民主制的重要...

2024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 选择题。1 2011 福建文综 14 图4 所示坎儿井 井渠 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 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 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

浙江省2019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 必修三专题

浙江省2011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 必修三专题6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共0分 1 2011年4月杭州质检18题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a 苏格拉底 b 亚里士多德 c 柏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