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实用类文本命题趋势

发布 2022-05-12 17:47:28 阅读 2169

现有考查的坚守与微调坚守是主旋律。

从2023年开始的全国课标卷基本上趋于稳定。其特征主要是:文本文体局限于传记,且多数节选自传记作家的著作;传主主要出自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发展的各方面的人物,有实业家卢作孚、盛宣怀,有教育家陶行知,有将军陈纳德、戴安澜,有科学家袁隆平、谢希德、邓叔群,画家黄宾虹,学者朱东润,而外国科学家只有波尔;命题形式固定为一个多项选择题,三个主观表述题,且选择题的赋分借鉴了国际上的pisa法(分层级给分),即完全准确、不完全准确和完全不准确三种,不完全准确又包括绝大部分准确和小部分准确;考点覆盖较全,第1题主要考查感知、理解水平,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水平,第4题主要考查**能力。

这些试题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命意,引导我们追寻人物的成长经历,感知人物的心灵世界,体悟人物的博大情怀,有利于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承社会正能量。这种对命题导向的坚守,贯穿于这些年来的试卷中,不但符合高校人才选拔的核心要求,也是语文时代性、工具性的重要体现。微调是协奏曲。

新课标卷强调选择性的理念,主要体现在选考题上。从其他省市以往的考情来看,绝绝大部分考生选择做实用类文本题,而不愿做文学类文本题,且做传记比做**的平均得分要高很多。为了应对这种违背新课标理念的考场规则,全国课标卷的命题持续实行改革,期望通过微调来引导考生真正发挥他们的阅读个性,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

这种微调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相关链接”,扩大阅读量。从2023年开始,在节选的传记正文后添加二到三则“相关链接”,构成非连续文本,人为造成阅读的断续,阻滞阅读的连贯性,以此强化阅读的难度。

二是选择文学倾向明显的传记,设置阅读障碍。在增加“相关。

链接”后,选传记的考生比选**的虽然得分由以前的10分以上缩小为10分以内,但依然没有达到考查的预期目的,于是只有在选文上向文学类文本靠拢。2023年高考全国卷文本《朱东润自传》中相关传主学术观点的叙述、《将军赋采薇》中相关传主的赋诗和题词,都有很强的文学色彩,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结果造成选择**阅读的考生大量增加,从河南省的选考分数来看,选考部分的分差缩小为1分。三是强化概括水平以及对文学笔法的考查力度。

试题要求信息整合的内容分散在传记各处,甚至有的在“相关链接”中,是对考生概括水平的一次挑战。同时,2023年也对学术性内容和赋诗内涵实行了直接命题考查,使考查的水平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考查传记虽然是主旋律,但微调始终存有。

微调的目的是为了促动公平的原则,增强高考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未来考查的蜕变与创新蜕变是新常态。

对命题模式的坚守,有利于通过持续耕耘开拓命题空间,挖掘命题潜力,但却助长了一批对答题套路的盲目崇拜者和熟练操作者,也培养了一批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所谓“学霸”。命题一般要遵循创新和反命题的规律,意在引领答题者临时建构答题规范,以检测他们的学习潜能,选拔出能适合未来学习的人才。所以,命题的微调和渐变应该是在主旋律演奏中的协奏曲,且在微调的累积作用下,走上蜕变之途。

蜕变的可能路径主要有:

一是文体的蜕变。实用类文本按照考试大纲的说法主要分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传记通过持续微调,已经找到与文学作品在难度上旗鼓相当的文本形式,再要渐变难度极大。

新闻应该是最靠近文学作品的文本,未来的选文最有可能成为现实。而报告过于质朴和程式化,进入高考试卷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科普文章因为与课改前的小阅读似曾相识,且在课标卷中刚被论述类文本阅读所取代,当前要作为大阅读仍有困难。

二是考题的蜕变。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共设4题,赋分25分,而“筛选”这根红线一以贯之,与前面的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重点重合,对考生的水平检测较为片面,有强烈的蜕变动因。可见,未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蜕变会是一种新常态。

创新是新起点。

随着高考新课标卷的扩容,大批省市进入全国卷时代,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迫切需要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平衡,以充分实现新课标的选考功能。未来考题的创新也应该基于此。创新是高考试卷应对时代要求的生命线,也是迈向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新起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创新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是材料选择的创新。以前考查的传记有可能向新闻转轨。单则新闻仍然显得单薄,难度不大,有可能由四则新闻材料构成非连续文本,彻底*以往选文的惯例,真正进入多视点聚焦、多角度表现的信息**式的阅读活动,形成与现时阅读和谐共振的样态,实现阅读材料的创新。

二是命题指向的创新。以前对“筛选”的过度要求,不利于培养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所以未来的命题指向会力求创新。如2023年考纲说明题型示例实用类文本阅读第3题: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与《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与危害。

(4)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

这道题,总共选择了四则材料,前两则材料较长,后两则较短,总体阅读量大大增加,对于考生的整体阅读和把握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命题方式上看,(1)(2)(4)三题都是比较阅读,这种题型在筛选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比较分析,对考生的水平要求提升了一个档次。第(4)题的第二问,又从材料中发散出去,要求考生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水平和批判创新的水平,相比以前的实用类文本试题,水平要求显然又提升了一层。

求稳,是稳扎稳打,逐步推动;求变,是形势所迫,创新所在。我们在复习中只有把握了“坚守和蜕变”的思路,强化传记文的阅读,注重四则新闻的命题动向,就能取得主动权,就能决胜高考。

2023年高考语文实用类类阅读试题汇编 湖南卷1

一次,妈妈忽见杨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的。只说 我囫囵着跌下来的。囫囵着跌下来 用语是幼稚的创造,思想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了。问她跌下多远,滚下多少级楼梯,她也说不清。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说,也许当时惊魂未定,自己也不知道滚了多远。她是个乖孩子,只...

2023年高考语文实用类类阅读试题汇编 湖南卷3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你说 不值得作什么努力 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答案要点提示 前者谈的...

2023年高考语文实用类类阅读试题汇编 湖南卷2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 敬起孝,说则复谏。注 起 更加。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答案 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