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师德培训教案

发布 2022-04-19 16:09:28 阅读 2949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蔡时爱。

培训内容:教师的敬业精神。

课时数:4课时。

第1课时。培训时间:2014.4.11

敬业精神的内涵。

一、敬业的理念。

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才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正当地获取财富,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人,才称得上掌握了敬业理念的人。

敬业精神既有实际行为的一面,表现为积极投入事业、勤奋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地服务理念,同时又体现为一种人生价值观。它是行为和价值的统一或者说是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

二、敬业精神的具体内容。

1)服务意识。

2)竞争与协作意识。

3)创新意识。

4)奉献意识。

三、敬业精神的社会价值。

1)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落脚点。

2)敬业精神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桥梁,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关节点。

3)敬业精神是巩固文化成果的现实支撑,是社会风气改善的切入点。

第2课时。培训时间:2014.4.18

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

一、敬业精神的特征:时代性、主体性、公众示范性、社会交往性,

1)、时代性:提倡敬业精神适应了社会生活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2)、主体特征:既为从敬业精神中生长出社会需要的文化价值观提供了主体的认同,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外在引导提供了切入点。

3)、公众性:突破了职业的局限性,成为一种公共道德,本身就具有了规范性。

二、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提倡敬业精神,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有序化协调发展;提倡敬业精神,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

三、敬业精神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3课时。培训时间:2014.4.19

敬业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

教师的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体认和崇敬。

1)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

2)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新世纪合格的教师。

3)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第一,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现状迫切需要教师们的无私奉献,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第二,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求索和创新,完全地把知识奉献给学生。

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现状。

1、渴求知识与厌学情绪的矛盾。

2、择业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与现代的道德伦理观的矛盾。

4、享受与创业之间的矛盾

第4课时。培训时间:2014.4.19

教师责任与责任意识。

职业责任,就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任务,它往往是通过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职业章程或职业合同来规定的职业责任的特点:

具有明确的规定性;

1.具有明确的规定性;2.职业责任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3。具有法律及其纪律的强制性。

职业道德责任,主要是从职业责任中引申出来的,因为职业责任明确规定了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中,当涉及到人们以什么态度并如何对待和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时,职业责任成为职业道德责任。

一)教师责任。

第一,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要把学生培训成为社会主义新人,要引导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

第二,对学生家长负责。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教师能把他们培养成才,因此,教师对家长也要负责。

第三,对教师集体负责。

对教师集体负责,也就是对学生负责。

第四,对社会负责

教师对社会负责的关键,就在于努力为社会培训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

培训时间:2014 5.16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刘保国。

培训内容: 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

课时数:3课时。

第1课时。师爱的内涵。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也是人民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它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是师德的灵魂。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外,还是一种能力:

创**的环境的能力、把握爱的分寸的能力、引导学生敏于感受、正确理解、善于表达爱的能力等。

第2课时。师爱的意义。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创**的环境的能力;把握爱的分寸的能力;指导家长走出爱的误区的能力,严防急功近利;引导学生敏于感受、正确理解、善于表达爱的能力等。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是教师的天职。

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3课时。师爱的表达——尊重学生。

一是尊重学生的需要,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性。

1、尊重学生的需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人的需要将其排列为7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人性

尊重学生的人性要关注学生的:

自然属性,就是要重视人的生理和心理本能需要。我们在考虑自我本能需求时,要兼顾人之为人的意义。

理性:理性是思维着的知性;人高贵于其他万物之处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有理性作引导,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意志,能“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

培训时间:2014 9.17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刘保国。

培训内容:教师对待同事的职业道德。

课时数:2第1课时。

一、怎样理解与同事的团结合作。

1、共同目标。

2、共同的兴趣和利益。

3、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二、合作是师德的基本素养,同事间需要怎样的合作道德素养。

、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与同事合作的道德素养。

、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与同事合作的道德素养。

、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与同事合作的道德素养。

第2课时。三、教师与同事需要怎样的合作道德素养。

、相互尊重;2、团结协作;3、共同发展。

要学会与各种类型的同事打交道:

—应对过于傲慢的同事

—应对过于死板的同事

—应对好胜的同事

—应对城府较深的同事。

—应对口蜜腹剑的同事

—应对急性子的同事

—应对刻薄的同事

培训时间:2014 .10.23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蔡时爱。

培训内容:教师对待学生家长的职业道德。

课时数:1教师对待学生家长的职业道德。

一、与学生家长合作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与学生家长合作的道德素养。

、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与学生家长合作的道德素养。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合作中的误区。

、利用家长;2、排斥家长;3、教师一言堂;4、向家长推卸责任。

三、与学生家长合作过程中需要的道德素养。

、相互尊重;2、合作意识;3、紧密配合;4、互相促进。

教师的师德培训教案

培训地点 会议室。培训人 蔡时爱。培训内容 教师的敬业精神。课时数 4课时。第1课时。培训时间 2014.4.11 敬业精神的内涵。一 敬业的理念。敬业,就是尊敬 尊崇自己的职业。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才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正当地获取财富...

教师师德培训

2016特岗教师培训心得。前冯小学 杨静。炎炎夏日挡不住我追求梦想的步伐,很幸运2016年8月经过层层考验,我正式踏入特岗教师之行,深感肩负之责,从教之职。在即将走向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之前,范县教育局为了使我们新教师尽快适应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地对我们进行了上岗前培训。这次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

师德师风 教师师德培训总结

教师师德培训总结。师德培训结束,虽然很辛苦,但是受益良多。细细回味,有那么些理念和话语让我如沐春风。教师要有阳光心态,要把自己尽可能多的优点带给学生,让自己和学生都感到温暖。对自我师德的自评要选对参照物,敬业精神要往上比,生活物质上的攀比则要往下比,知足常乐。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学生要远近相宜,要刚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