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课标针对写作提出了以下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在这里我们要将小学的学生年级段进行一个划分,小学的年级段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低年级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2年级,这一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第二部分是中年级段,也就是3-4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比1-2年级的学生成长了许多,自我意识也增强了不少,在对于事物的认识上有所加强;第三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要**的高年级段,即5-6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自认为是整个小学中最大的孩子,独立意识有所加强,思维更加全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逆反心理。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或者即将进入青春期,头脑发育更加灵活,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同时富于创新和实践,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大大增强,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孩子的这些特性并在习作的过程中加以正确的指导,高年段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小学高年段学生的习作要求,新课标做了很简单明了的五项要求,如下: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
作每学年16次左右。
首先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习作的内涵,习作并不是被迫地自己枯燥地将一些字或词组合到一起,而是一种交流的过程,是一种感情的抒发,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些感情和思想,并借此达到和其他的阅读者交流的过程。其次,对于习作者也做了要求,这时的习作者已经不再是生搬照抄了,而是要求习作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生活见闻和片段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高年段的学生自己要主动地去观察和了解事物,增强自己的积累,要重视和珍视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多积累一些习作中能够用得到的素材,并在将来的习作中将这些素材和积累转化为自己的内容丰富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这就是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个性化的体现。
再次,对于习作的范围,新课标也做了详尽的分类,首先要能写一些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其次要学写读书笔记和一些常见的应用文,其中在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中,新课标又提出了一些要求,即写出来的作品要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这两项要求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难做到。从小到大,我们语文作文的写作中都会有这项要求,但是事实上真正能做到的学生寥寥无几,并不是学生的水平不行,而是从小到大的教育模式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发生,因此,新课标又提出了这一要求,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挑战。接着,对于习作行文中的标点及语句新课标也做了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标点符号的选择,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在习作之后能够修改自己及他人的作品,确保修改之后的作品行文流畅、语义通顺,并且能够做到习作的整洁。
标点符号的使用在我国自古就有之,韩愈的《师说》中曾经说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一句话可以清楚地看出“句读”即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求高年级段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新课标对于语句和书写的要求。
则更为基础,语句的通顺是作文中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增多,导致了很多人都提笔忘字,更不必说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了。新课标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学生的书写方面也做出了要求。
最后,对于习作的间隔时间和次数新课标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要求,课内习作要求每学年16次左右,而实际上我们每个学期都远远多于16周,而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创作周期和思考水平,这样的要求也使得学生在平时更加注重了积累,否则在作文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枯燥乏味、生搬硬套的嫌疑。
我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认识
学生减 负 增 积累 中小学各学科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颁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热议。特别是语文新课标关于 减少 小学中低段识字与写字量和 增加 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问题引发了部分家长的担忧 减少识字与写字量或者孩子只识字不会写,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死记硬背大家都反对,为什么还要增...
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
对 语文新课标 的几点解读。范海云。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这些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 这一带根本性 导向性的问题,希望弄清楚新课堂与旧课堂到底有哪些区别,以探索具有针对性 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 中提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里的 对话 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 互动 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