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

发布 2022-02-07 18:52:28 阅读 1999

一、商业银行风险。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历史。

随着金融体系变革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监管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从2023年的第一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ⅰ)到2023年的第二版巴塞尔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ⅱ)提出了一系列风险计量的规范标准,而2023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发布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ⅲ),又确立了银行资本监管新标杆和新高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纵观国际金融体系的变迁和金融实践的发展过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来自资产业务。一笔大额信贷资产的违约,常常导致一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倒闭。

因此,商业银行极为重视对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防范、减少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安全性。

2.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开始了高速增长,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极为旺盛,商业银行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巨大压力。为了扩大资金**,满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同时避开金融监管的限制,西方商业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对许多金融工具进行了创新,如cds、回购协议、同业拆借等,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极大地刺激了经济发展。

虽然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转变为主动负债导致了银行业的一场革命,但同时,负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同期,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也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瑞?马柯维茨( harry markowitz)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组合理论,即如何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已经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而威廉?夏普(william 在2023年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资产的风险溢价、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定量关系,为现代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一阶段的金融理论被称为华尔街的第一次数学革命。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加大。始于202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加剧,利率的波动也开始变得更为剧烈,利率和汇率的双重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波动更为显著。

此时,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显得稳健有余而进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两者均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均衡。正是在此情况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重点强调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经营目标互相代替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同期,利率、汇率、商品**/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工具。2023年,费雪?布莱克( fisher black)、麦隆?

舒尔斯( myron scholes)、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提出的欧式期权定价模型,为当时的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及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开辟了风险管理的全新领域。

4.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存贷利差变窄,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从事其他中间业务来谋取更高的收益,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因此迅速增加。在捕捉更多业务机会的同时,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昭示,商业银行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成。在此情况下,金融学、数学、概率统计等一系列知识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也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管理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定量分析技术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下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

(1)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随着商业银行的结构性重组以及合并收购的浪潮,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实施全球化的经营战略,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样是全球化的。例如,根据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建立相适应的区域风险管理中心,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有效识别各国、各地区的风险,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2)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商业银行所有层次的业务单位、全部种类的风险进行集中统筹管理。例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机构、个人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的业务,以及承担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等,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计量并加总,最后对风险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3)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每个业务环节都具有潜在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缺少风险管理都有可能造成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业务活动的失败。因此,风险管理应当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保持风险管理理念、目标和标准的统一,实现风险管理的全程化和系统化。

(4)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原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为了避免各类风险在地区、产品、行业和客户群的过度集中,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资产**化以及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降低各类风险。

同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通过内部模型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增强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5)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在每一个员工的习惯行为中,所有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无论是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还是业务部门,乃至运营部门,每个人在从事其岗位工作时,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主动地加以预防。

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机构,为了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有必要对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正确分类。

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及诱发风险的原因,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战略风险八个主要类别。

【补充知识】金融风险的特征:

(1)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

(2)金融风险的可测性;

(3)金融风险的可控性;

(4)金融风险的相关性。金融风险与经营者的行为和决策紧密相连。

1.信用风险: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信用风险不但存在于贷款中,也存在于其他表内与表外业务中。信用贷款不仅表现在对每一笔的贷款损失上,同时还体现在贷款过度集中可能造成的损失上。

2.国家风险: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有关的风险。

当向外国**或**机构贷款时,由于这种贷款一般没有担保,国家风险最为明显。国家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转移风险”,即借款人的债务不是以本币计值时,不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如何,有时借款人可能无法得到外币。

3.市场风险:由于市场**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该类风险在银行的交易活动中最为明显。市场风险包括:(1)汇率风险:

一般存在于银行的以下两类业务:①为客户提供外汇买卖服务或进行自营外汇买卖活动;②办理银行账户内的外币业务活动。(2)**波动风险。

银行投资买卖动产、不动产时由于市场**的波动造成收益和资产价值下降的风险。

4.利率风险: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面临的风险。利率风险的主要形式有:①重新定价风险;②利率变动风险;③基准风险;④期权性风险。

5.流动性风险:金融企业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当流动性不足时,金融企业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

6.操作风险: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从而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金融企业财务损失。

7.法律风险是指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金融企业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债务增大的风险。

8.声誉风险:因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经营管理水平差、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恶化,以及错误的**导向和市场谣言等其他事故而使金融企业在声誉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对金融企业各项业务的损害极大,因为金融企业的业务性质要求其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根据引发金融风险因素的特征,金融风险又可以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1.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宏观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对整个金融系统和经济活动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可能性,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等,这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

特点:该类风险影响所有的金融活动参与主体及其所特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一般不能通过多元化分散或投资组合相互抵消、消减,称之为不可分散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其他融资主体由于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违规经营或债务人违约等微观因素引起的、个别或部分金融企业或其他融资主体在融资活动中遭受损失或不获利的可能性。

特点:通过加强管理、多元化分散融资,这种风险能有所降低,甚至还有可能消除,称为可分散风险。

按照金融风险存在或替代的程度不同,又可将金融风险分为轻度风险、严重风险和金融危机三个级次。

(三)我国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1.外部因素。

(1)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遗留问题。包括:①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能转换过程中形成的风险。

②企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损失,最终体现在银行资产质量上。包括企业在高负债率下重复建设、管理混乱等因素造成的损失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企业借改制之机,转移有效资产,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维护商业银行权益的法律不健全、执法不力,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商业银行资产保全的社会环境较差。

(2)宏观经济波动导致金融风险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经济发展处于低潮,包括泡沫经济的破灭,都会造成银行资产的缩水和损失,加大银行风险,甚至导致银行倒闭。

(3)自然灾害也是形成金融风险的因素。

2.内部因素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2)内控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漏洞。

(3)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强。

(4)制度执行不力,管理不严,处罚不力。

(5)没有按照风险管理原则审慎经营。

风险及风险管理

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沿着市场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与此同时,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前提,网络成为社会上人人必须重视的工具。当前互联网世界中,各行业的投资,都具有风险 都在进行圈地运动。创业的成功与否在于创业业务的创新经营的创新,以及个性化服务吸引大众眼球从而打开市场。...

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风险防范是银行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话题,每个行员都必须深刻的认识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防范风险发生的方法。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大家阅读参考!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正处于转型之中,变化很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

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2017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作为一名管理人员,我深知依法合规经营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的保证,更是金融企自我发展自我保护及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所在。以下是小编收集的 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仅供大家阅读参考!银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