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
3、教育学的地位: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
4、教育学的作用。
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是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是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5、怎样学习教育学? 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4)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一章教育。
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傍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3)心理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美)
4)劳动起源说(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个人发展。代表人物:恩格斯。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生产性。(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公平性上。)
3)科学性。(科学的内容和方法,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
4)革新性。(生产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大**。)
4、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1)贯彻“三个面向”(指针)(2023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推行素质教育(中心环节)
第二章学校。
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一)、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
1、学校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社会机构。
2、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育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和卫生器材。
二)、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
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一般简称学制。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
现代学制是在普及和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的新要求推动了统一学校、建立学制的过程,使之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教育对象逐步扩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趋势。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类型:
双轨制、分支型、单轨制。现有学制结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三)、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
四)、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2023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202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
2023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 ”分段。
2023年新中国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在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妨害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
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三、什么是学校文化?
答: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四、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五、学校管理的途径。
基本途径是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六、学校管理的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管理的方针。
2、法律方法。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同,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的方法。
5、学术方法。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七、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配合?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其中应强调班主任的家访活动。
2)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
3)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学生。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给儿童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反对遗传决定论。
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把外在刺激与自己原有反应结构之间建立联系,是儿童活动的实质。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2023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指出:“最优先地重视儿童地权利、儿童地生存以及儿童地保护和发展。”
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地几个问题:
1)发展不等于变化。
2)发展是儿童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
3)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与举措。
1、顺序性,教育上要注意循序渐进;
2、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注意抓关键期;
3、阶段性,教育上要注意针对性;
4、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
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上要注意长善救失。
三、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为:
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原则有:
1)尊重儿童的感受;(2)尊重儿童的选择;(3)鼓励学生的创造;
四、新课程改革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新课程改革在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时,将旧有课程中的“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清理出局,是内容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使得课程内容变得简化和简单,贴近生活而且新颖有趣。换而言之,新课程的改革会为学生发展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
2、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校学习与学生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原则,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切他们的社会生活现实。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走出学校参加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了锻炼多方面的机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发展环境的单调和封闭,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多元、影响因素更为丰富的空间环境。
3、对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更新,将以往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转换为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探索、敢于想象与创造的实践性学习和发展过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增加了二者之间双向互动的机会。这些变化为学生们提供了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
第四章教师。
一、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对象个体差异,教育任务多方面性。)
2、创造性(因材施教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3、示范性(言传身教)
4、长期性。
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文化素质。
1、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2、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育素质。
1、教育理论知识。
2、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与组织管理能力)
3、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育学 试卷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育学 试卷51 总分 76.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7,分数 14.00 1.是在班级中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a.团委会。b.集体。c.班委会。d.非正式群体 解析 解析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原因很多,例如,有共...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 日常用法 家庭教育 根本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与宗教教育。二 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 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三 教育的词源 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在 孟子。尽心...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整理
本文由小雨爱依林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 源文件到本机查看。1 教育学发展的阶段及其各阶段主要的教育学著作?24 30教育学发展的阶段及其各阶段主要的教育学著作?24教育学发展的阶段及其各阶段主要的教育学著作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 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