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的含义。
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土地是垂直系统;
土地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洋滩涂。
2.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土地的不可再生性。
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2)经济特性。
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土地增值性。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法律特性。
土地产权的可流转性。
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使用年限限制。
3.土地的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
资源功能。生态功能。
财产和资产功能。
4.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5.土地经济学的性质。
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边缘学科。应用经济学。
6.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邻域。
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财产制度。
土地市场流转。
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方法。
全面系统分析的方法。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8.市场:指从事某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9.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土地市场的特点。
土地交易实体的不可移动性。
地域性。竞争不充分性。
交易方式的多样性。
供给滞后性。
供给弹性较小。
低效率性。**管制较严。
12.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的方法。
1)健全规范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
2)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和公共财政体系。
3)健全有效的税收体系。
4)公平的竞争环境。
5)平等的市场主体。
13.土地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
1)拥有市场制度、规则。
2)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14.银行信贷:指银行将部分存款暂时借给企事业单位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的经济活动。
15.土地抵押:指债务人以土地使用权担保债务履行的法律行为。
16.土地债券:指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担保来发行的债券。
17.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土地市场模式。
1)完全市场模式。
2)市场竞争模式。
18.有形市场: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在这种市场上,商品明码标价,买卖双方在固定的场所进行交易。
19.无形市场: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通过广告、网络、中间商(房地产经纪人)及其他交易形式,实现商品的交换。
20.**对土地市场干预的主要措施。
1)对公共用地实行征收制度。
2)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
3)对土地进行收购、存储和**。
4)实行土地交易登记制度、申报制度。
5)制定一系列与土地相关的财税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21.中国土地市场模式的特点。
1)土地市场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
3)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土地**。
4)**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
5)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6)两种土地所有权都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22.土地供给: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上,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下可供**或出租的数量,是一种有效供给。
2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量的主要因素。
1)土地的自然供给量。
2)土地**。
3)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
4)土地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
5)税收等**政策。
6)建筑技术水平。
24.机会成本:为得到某物而放弃其他东西的最大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
25.土地需求: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
26.影响土地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1)土地**。
2)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3)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
4)土地投资。
5)人口因素。
6)家庭因素。
7)消费者或投资者偏好。
8)对未来的预期。
27.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性。
1)土地市场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2)土地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土地市场是加强土地管理、保障土地权益的基本前提。
28.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建设的成就。
1)建立起了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2)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3)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设。
29.中国土地市场的构成。
按市场地域划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市场。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按土地流转的层级划分: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转让市场、租赁市场、抵押市场。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市场按流转土地的类别划分: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农村集体“四荒地”使用权市场。
30.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简称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
31.土地使用权转让: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交换和赠与。
32.土地使用权租赁: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33.**市场类型。
1)在行政划拨土地上建办公用房出租。
2)以土地联合建房分房。
3)土地联营。
4)场地出租。
34.土地使用权抵押:指土地使用权人(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担保的行为。
35.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
1)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2)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36.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37.农村集体“四荒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定。
1)不宜采取家庭联产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2)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38.市场管理:**对市场的规范与调控。
39.土地市场管理:**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影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在宏观上对土地市场进行调控与管理,以促进土地市场正常运行,更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
40.中国土地市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调控为辅的原则。
2)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
3)要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最高目标。
41.土地市场管理的手段。
1)法律手段。
《宪法》《物权法》
《土地管理法》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2)经济手段。
税收措施。财政政策。
金融措施。3)行政手段。
制定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
提出土地利用导向。
建立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
建立土地储备制度。
建立产权、交易等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42.物权的分类。
所有权——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
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43.土地政策级别。
法律——人大。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国家有关部委。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
地方规章——地方部门。
44.土地相关的主要税收。
城镇土地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
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契税、印花税。
土地闲置税、物业税等。
45.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的主要内容。
1)原划拨土地或改变原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交易,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县级以上人民**批准后方可入市交易。
2)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首次交易,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达到转让条件方可入市交易。
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交易,要先经原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入市流转。
46.改变原土地使用条件的情形。
1)改变用途。
2)提高容积率。
47.收购储备土地的对象。
按土地利用规划要改变用途的土地。
企业改制的存量土地。
依法收回的违法土地。
闲置土地。无主土地。
48.土地供给: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49.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
50.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气候条件。地貌条件。
土壤条件。土地具有有用性和合算、经济的开发成本。
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
51.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52.土地的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需要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现在人类特别重视耕地或粮食用地的供给;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更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53.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需求。产品**。
土地开发利用计划。
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交通运输条件。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54.制定国有建设用地**计划的依据。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住房建设规划与计划。
年度土地储备计划。
军用空余土地转让计划。
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
55.制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的依据。
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土地经济学复习
土地利用的内容包括 一 土地资源的调查 分类 统计。二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农地 垦殖率 森林覆盖率 水面利用率等表示。市地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土地利用系数等表示。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各种土地类型或土地覆被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土地利用是否合理。...
土地经济学作业
一 中国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对土地有着强大的需求动力。这导致了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保证粮食产量,保持耕地数量的基本思想矛盾的产生。我国的优质耕地大多都分布在东部,但同时东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城市用地的需求很大,给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
经济学复习
名词解释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就是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 即各种生产要素 按比例分配给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比价体系 比价体系是指同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