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的内容包括:
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农地:垦殖率、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等表示。
市地:容积率、建筑密度、土地利用系数等表示。
2.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各种土地类型或土地覆被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土地利用是否合理。
3. 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用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来表示。
三)土地利用规划。
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等。
总规的核心是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协调好农业与发展问题(建设与吃饭问题)
四)土地开发。
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尚未利用、利用不充分、利用不合理的土地经过清理、整治,使之能够合理利用。
狭义:土地开垦。
五)土地保护。
保护土地耕地数量、保护土地质量、保护土地生态。
我国土地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实现手段。
一) 土地利用的目标。
从产品分可分为两类:1.取得物质产品动植物、矿产等; 2.取得服务;
按最终发挥的作用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二)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目前规划存在的问题很多:(1)基础资料(2)认为干预(3)规划的实施)。
3.改革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4.由**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
5.税收对于实现土地利用目标也是一项重要手段。
6.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二、集约用地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q=s*m q—粮食总产量; s—耕种面积; m—粮食单产;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即根据事宜性种植优势植物,又根据生产生活需要种(养)植多种植物。
四、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1)土地利用与改造相结合:改造主要对破坏的土地。
2)土地利用与为培养地力相结合:土壤改良。
3)土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等。
4)土地利用与复垦相结合。
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农业区位论—屠能的《孤立国》
屠能的《孤立国》的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韦伯在其区位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他的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
1) 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2) 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
3) 集聚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城市土地利用特性。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是相对与农业土地利用而言的。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
2、其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5、很难改变用途。
人们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在土地上投入劳动(劳力)和资本(物资)。而每单位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称为集约度。
土地规模经济的**。
内部规模经济: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于固定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从财务上看,表现为固定成本不可分割造成的分摊成本的降低);**于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于平均交易成本的降低;
外部规模经济:各经营企业之间因规模变化而互相影响产生的效益。
包括外部企业规模变化、市场规模变化带来的效益。
产生集聚经济的主要原因。
1. 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
2. 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3. 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
4. 消费的多样性。
5. 公共产品的存在。
土地利用规模: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等)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
土地规模利用: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以获得土地规模经济。
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集聚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它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
一)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1.农作物的单产潜力研究2.农作物的事宜性评价3.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4.畜、禽业生产潜力估算。
二)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内容。
1.人口发展趋势**2.人口营养水平**3.食物总需求量估算4.土地的供给量与人口需求量的匹配5.对策。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方法。
有农业生态取法、德尔菲法、趋势外推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
农业生态区是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定的一个区域。(生态单元、评价单元、制图单元)
内容:土地资源清查(调查)、农作物最大单产潜力估算、作物适宜性分析、土地生产潜力估算。
为什么保护耕地是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由于中国耕地匮乏,人均耕地很少。
土地规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
1. 土地利用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规划利用。
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行土地规划利用。
3. 市场经济体制下也要实行土地规划利用。
4.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特点。
一)土地利用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土地利用计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
三)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
四)土地利用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土地利用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薄弱。
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内容有待扩展。
三)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尚不够完善有力。
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对策。
1.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基础。
2.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
3.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决策制度。
4.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
5.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手段。
6.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
土地市场的内涵。
土地市场:是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市场的主体是买卖双方;客体是土地。
土地市场交换的内容: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等等。各国法律不同,土地交易的内容也不同。
土地市场的特点。
一)地域性。
产品位置的固定性,使土地市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而且地域性的特点决定了土地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交易效率相对较低。
二)不充分竞争。
土地市场参与者不多,市场信息获取较难,使竞争不充分。
三)层次性。
由于土地市场上交易的内容(权利)不一样,因此存在不同层次的交易市场。
四)供给弹性小。
土地不仅自然供给弹性小,而且经济供给弹性较低。
五)**管制严格。
由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因此**会对土地市场的交易权利、规模、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干预。
土地市场的功能。
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行政划拨方式---市场配置的方法(**机制在起作用)
二)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三)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
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
一)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基本的市场环境。
二)土地产权明晰。
土地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客体,因此必须是界定清楚的。
三)金融市场的外部支持。
四)相应的外部法规条件。
五)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运作。
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 土地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主要是由**推动的。
2. 中国土地市场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
3. 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
4. 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土地供给就是指可利用的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就叫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制约: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
所谓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的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5)土地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集约经营水平(3)建立合理土地制度(4)调节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现在人们偏重于耕地或粮食用地的供给。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生产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把资本主义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不同,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资产阶级经济学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的本质,把地租定义为“土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产生的或应该产生的经济报酬”。并按照定义把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两类。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1)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2)土地位置的差异;
土地经济学复习
1.土地的含义。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土地是垂直系统 土地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陆地 内陆水域和海洋滩涂。2.土地的特性。1 自然特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2 经...
土地经济学作业
一 中国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对土地有着强大的需求动力。这导致了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保证粮食产量,保持耕地数量的基本思想矛盾的产生。我国的优质耕地大多都分布在东部,但同时东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城市用地的需求很大,给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
经济学复习
名词解释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就是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 即各种生产要素 按比例分配给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比价体系 比价体系是指同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