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读《时间之书》有感。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国农民的古老智慧与生存哲学的所在。读了余先生的《时间之书》,我很震撼——震撼于古人的智慧。
农民,是依赖大自然的人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亘古有之。遵循天道,印证循环。《圣经旧约》有云:
“天下万物都有定期,凡事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究竟这个“有时”是在什么时分,讲求实证的西方人却破天荒地没有给出答案。中国农民,做到了。
天气预报会有不准,节气却从来不曾闪失。为什么?我想,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最细腻的感知体悟,并且,代代相传。顺天顺时,领悟天地造化。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好题、好书、好时分。一书在手,天地人心尽在二十四个词语当中了。乾坤阴阳、诗词曲赋、论证悟道、安身立命,洋洋洒洒扩展开来,却不枝不蔓尽显自然。
一个节气一个主题,皆在“天、地、君子”的命题下展开。正如余先生所言,节气、气节同理,“时空的本质一直在那里”,人与天地、时间的关系的确能够道出人的性情状态。包括族群、社会、国家。
“保留中国元素,怀抱人类情怀”。
推演开来,二十四节气在某种程度上蕴藏着中国古人的存在主义和价值观,是诚实以对地朝向天地时间,还是妄求逆悖去达到速成和扩张,时间的异化与人类的异化本质上同源同理,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与支配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支配,人们与自然的相处也是与自身、同族乃至于后代的相处。这样的经验我们并不是没有,在古人的智慧中“确实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鲜明的体现就在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和运用之中。
以“春分”一节为例,余先生以“君子以类族辨物”定调,他认为,在哲人观念里,“任何一种事物还原到极点,都能还原到时间、空间这一形式上来”,所以,中国人将“春秋”引申到了历史、时空和评判上来。从地球的维度、光照,南北半球的不同,谈到了北半球的春分,又从中国人常说的“思春”引出了徐铉的诗句,从上古的《周礼》牵出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说道元鸟,作者详述了燕子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候鸟的寓意,玄鸟的玄用以解说“天地玄黄”,而“燕”之一字又从小篆定型细细言说。
在此处,燕子不仅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图腾,还是农民心中报春和好运的象征。有关燕子、春分的诗词又指向了人类的群聚劳作,流**如,清晰明畅。谈古论今不离通篇主旨,引经据典不失个人主张,一部《时间之书》,可见作者功力。
值得一提的是,《时间之书》并非是“应景之作”,这本书的缘由是余世存先生应《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之约开了一个专栏,前后写了整整一年,里面是作者一年来结合《易经》等中古哲学著作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种深刻的思索。在如今几乎每个人都很清楚什么时候是圣诞节、什么时候是“双十一”,但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说出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情况下,人民网称这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并不为过。因为《时间之书》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天文、地理、农学、生物学等方面,古典诗词、现代诗也引用的非常多,如穆旦的诗、里尔克的诗等等,余世存先生表示:
“如果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就是讲节气与我们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书,节气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如果借用霍金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是讲中国文化眼里的时间简史。”
我想节气的文化,需要我们做出一些拯救,这本书的出现是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都应该好好把握机会。
另外,老树的作品绝对是这本书的添彩之笔,翻开书,里面老树所有的插图和小诗就立刻博得了我的眼球。他的画总是用一种相似的色彩,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令人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一般。
读书随笔读《书谱》有感
读书随笔。读 书谱 有感。书谱 这篇大文章,学字的人都不陌生。我的感受有三点 其一,用骈文写成,对仗之工整,语音之抑扬顿挫,用词之丰富,即使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用词的丰富,多是互文见义。举个例子 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如果断开来理解,就是 质朴之美因时代变化而兴衰,妍媚之美随事世事变迁...
读书随笔读《鲸鱼哲学》有感
这本书是一位同事推荐我读的,由于结婚后的我总是和老公发生争吵,于是也推荐给了我。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两遍,感觉虽然它是一本关于帮助人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好书,但是我也感到了它对夫妻相处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公司里的中层领导怎么也与下属搞不好关系,每天被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搞得疲惫不...
读书随笔读《绿光芒》有感
读别人的故事,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梅子涵先生小伯伯家里的奶奶竟比他自己的奶奶待他要亲,而我却恰恰相反。从小,我奶奶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怎么管过我,记忆中 奶奶 这个位置是缺位的,对于奶奶这个词,一直以来我是避而不谈的,梅子涵先生的 奶奶 让我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我也有奶奶,可我的奶奶不同于别人的奶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