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

发布 2021-10-21 01:08:28 阅读 6192

假期时间,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也为了充实自己,更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我读了《孔子是个好老师》这本书。听到名字,第一印象无疑是枯燥、烦闷的,会认为这本书一定又像以往有关孔子的书一样用的是文言用语,可被称为“催眠之佳作”,让人敬而远之。但迫于无奈,我仍咬牙坚持。

翻看第一章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完全改观了。 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作者还时常引用现下时尚的观点,引据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我看了欲罢不能,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不少,看完一章也有意犹未尽之感。 当看到其中一节《夫子降服野汉子子路》时,有了很深的感触。

书中提到子路生性粗野,层次较低,刚开始的时候他看不惯斯文人,看不起柔弱书生,总会欺辱孔子,但孔子却很有耐心地用礼仪来渐渐诱导他,久而久之,子路变得向往文化了,逐渐形**见人爱的有礼之士了。 子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其实,子路的本性并不坏,他与孔子相处过程中,孔子的话击中了子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子路刚开始的桀骜不驯、粗野不堪都是因为没有遇到好老师点石成金的引导。就像我们常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是拥有巨大能力的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去发现你,你也会被埋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训练自己的双眼,练成火眼金睛的伯乐。

子路就像是一匹拥有无限潜能的黑马,在遇到孔子之后,就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一改往常的“痞气”,变得温文尔雅,有礼大方。 孔子在子路身上下了大功夫,不也是在告诉我们做教师的,要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吗,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优点放大,使之形成孩子身上一个强有力的标签。 是啊,做教师,班上总有一些调皮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我们的做法就得慎而又慎。

我们班上就有一位捣蛋鬼——栋梁。课上总是左顾右盼,只要趁老师没注意,就逮着机会跟同组成员说个不停,还会隔空跟同学玩游戏,作业的字体也是潦草不堪,每次批评他,他都是嬉皮笑脸,不知改过,没少让老师发牢骚。每节副科下来,任课老师都会向我抱怨我班的栋梁,令我这个班主任也是头疼不已。

不过栋梁也有暖心之举:有一次我跟同事吃完饭回学校,路上遇到他,他隔着一条马路都蹦跳着给我们打招呼“郭老师,郭老师好!”,听到这嘹亮的嗓音,我心中的不禁一阵暖流;班里同学的桌子坏了,一个女生要把这么沉的桌子搬到维修处,有些吃力,我还没有发话请同学帮忙,栋梁同学就已经大步迈到那个女生的位置旁,一声不响的抬起坏桌子跑开了;周一大扫除时我想请班里几个同学帮忙打扫办公室,我的话音刚落,栋梁同学就举起双手站起来大声说“我去我去”……回想起这一幕幕暖心的画面,着实也让我感动,多么可爱的孩子,可我们平时为什么总是看到他错误的一面呢?

他心中有他人,能主动帮助老师,帮助同学,这是多么可贵啊! 我只要看到他帮助别人的时候,我都会在班会上对他的行为和表现给予充分表扬,还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呵,这个小伙子别提有多兴奋了。

第一次“当官”,他显得很认真,他陪着每天的值日生完成值日工作,值日完后还要负责的检查,连一个小小的角落都不放过,他总是最后一个回家。他出色地完成了作为班干部的本职工作,由于他慢慢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认可。我又为让他的热情保持的长久,又在课堂上和他约定:

只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就不会被拿掉“官帽”,否则……我们的约定不言而喻,惩罚也明确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尝到同学对他的“追捧”的他,也逐渐约束了自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怎样的一个人,在他身上都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和优点,因此而形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群。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在寻找,想实现自己自己的价值,谁也不想普普通通地过一辈子。特别是在学生时期就被冠上“差生”名号的人,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无能。教师要善于用宽容的眼睛去看待他们的错误,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也许一块顽石经你的点化就会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也是做教师的幸福。

教师读书随笔

快乐的老师。在过去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老师有一桶水,老师阅读笔记。我恐怕这句话可能是非常不恰当的。知识的孩子现在比我们的老师更多,也就是说,人的碗比你的桶大,你说这条线怎么样?两个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全面的孩子,父母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孩子不需要一碗水,但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

教师读书随笔

读书随笔是没一喜欢看书的人都会去写的东西,你看完这个书这个章节之后的感想是什么?下面的这篇读书随笔范文大家一起欣赏!假期时间,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也为了充实自己,更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我读了 孔子是个好老师 这本书。听到名字,第一印象无疑是枯燥 烦闷的,会认为这本书一定又像以往有关孔子的书一样用的是...

教师读书随笔

假期时间,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也为了充实自己,更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我读了 孔子是个好老师 这本书。听到名字,第一印象无疑是枯燥 烦闷的,会认为这本书一定又像以往有关孔子的书一样用的是文言用语,可被称为 催眠之佳作 让人敬而远之。但迫于无奈,我仍咬牙坚持。翻看第一章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完全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