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亲身去体验,从而感悟作文中快乐

发布 2021-10-19 14:22:28 阅读 4164

引导学生亲身去体验,从而感悟作文中快乐。

作者:王伦睿。

**:《速读·下旬》2023年第09期。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年级学段习作应该注意“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习作应该是学生真实所见、所闻、所感。可是提起作文,“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存在,而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学生们大多没有写作兴趣,且没有在完成写作的过程中体验“写作快乐”。

纵观我们的语文习作课堂教学,一般都还遵循着“老师说——学生写——老师评”的传统模式,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被指挥的状态,往往是作文题目一出,老师在台上分析的头头是道,再读两篇范文,结果学生们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习作,仅仅被局限在课堂之内,很难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和作文创新意识。而当我拿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作文题目《秋天的树叶》时,就决定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去体会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习作,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更加“贴地气”。

首先,走进自然生活,让学生主动搜集作文素材。我让学生利用休息的时间,到自然界中寻找秋天的树叶,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次作文的主题就是“一叶知秋”。两周后,学生把收集的素材交给我,大家都完成的比我的预期要好。

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三五成伴专门到琅琊山上采集树叶,在家长带领下去南湖、菱西湖公园观赏收集,也有的就地取材,就在学校,绿化带附近收集落下的树叶。我粗略的看了下,银杏叶、欧洲冬青、枫叶、三叶草……品种繁多。

学生的收集写作素材的方式也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制作标本的,拍照的,甚至用自己的画笔绘画的。我把学生按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选择小组中最好的两个素材,这样写作素材积累这部分,学生算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了。

紧接着,走进课堂,认真观察发现,用心交流,学会用文字记叙出事物的特点。周五的习作课上,课堂气氛超出以往的热烈,讲台下面是以双双充满好奇与惊喜的眼睛,“观察、观察、再观察!”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树叶,学生们一一发言。

他们通过颜色、质感、气味、形状进行发言,试图区分不同种类的树叶。我接着引导“光仔细观察还是不够的,还要能发现树叶独特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事物写的更加具体!”台下,又是一片议论声,一会,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

“老师,我发现银杏树叶的叶片不仅像扇子,它的叶脉丝丝缕缕,也像扇子分散开!”,我还发现银杏叶子的叶柄很长,叶面上还有小缺口呢!”“我发现……”学生们七嘴八舌,新发现、新惊喜犹如汩汩清泉,涌之不竭。

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作者 徐千程。语文教学与研究 综合天地 2010年第04期。在很多情况下,生活的精彩显得妙不可言,但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 意会 不能 言传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不能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束缚,引领学生从感悟生活入手进行写作,学生的作文就只能是干巴巴的骨架,没有了生活的血...

作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作者 马学芝。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第13期。摘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思想 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当中去,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生活 热爱生活 体验人性的善与恶。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不说假话。...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寻找作文源头活水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寻找作文源头活水。作者 张枫。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2016年第14期。摘要 语文不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简单相加,语文教学应该和生活接轨,而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更应该在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生活 体会生活,才能让他们的心长出触角,保持内心清澈,感受细腻情感,写出真实生动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