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意象鉴赏备考大全

发布 2021-08-21 08:51:28 阅读 9347

第一部分备考要点 ㈠、明确考纲要求

㈡、把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其规律

㈢、使用恰当方法,合理备考

1、注重意象的积累

2、正确解读意象

⑴、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⑵、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⑶、熟悉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

⑷、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3、强化练习,熟能生巧

第二部分附录 ㈠、高考现场

㈡、**练习

㈢、常见意象拾零第一部分备考要点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202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尤其是2023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平时的体会,在这里我就意象鉴赏方面的问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明确考纲要求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属e级层面的要求。鉴赏评价,就是要求对阅读材料进行鉴别、赏析、评说。它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的最

高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 (二)把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其规律

1、题型:在2023年以前,一直考的是四选一的单选题,两个小题,占6分。2023年起,改为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分值不变。

2、范畴:可能考到的诗体有三类:绝句(唐宋为主)、律诗(唐宋为主)、词中的小令(两宋为主)。高考不大可能考长诗,因此,复

习时应对短诗有所偏重。

(学生应注意认真阅读高中语文第三册p160《中国文学的鉴赏》、p24《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第五册p150《唐诗简介》和读本中的有

关文章。)

(三)使用恰当方法,合理备考

1、注重意象的积累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翁”,“楼

船——夜雪——瓜洲渡”。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意象有描写性的(静态的),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

的(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屈原作品

中的香草、美人。 增大意象的积累量,对于快速解读诗词的意象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其途径有:

①注意教材中的诗词意象积累。

②在课外阅读与作业的过程中注意积累。

③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意象让学生积累。(该部分内容见附录之三。)

2、正确解读意象

(1)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在正确解读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解读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

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塑造意境

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

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

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

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

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以景衬情

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

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

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

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

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①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

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 例1:“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

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例2:“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

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例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

江月。 分析人物形象:

周瑜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

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项目年龄生活外貌职位际遇基调

周瑜 34岁幸福美满英俊儒雅东吴都督功成名就感奋

苏轼 47岁屡遭不幸早生华发团练副使功名未遂感伤

②景观场景

一般有: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

主观色彩。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

一 草木类。1 柳 惜别,留恋,祝愿。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 同构 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 依依不舍 之情 由于 柳 留 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

一 草木类。1 柳 惜别,留恋,祝愿。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 同构 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 依依不舍 之情 由于 柳 留 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

古代诗歌鉴赏术语大全

1.修辞手法 比喻 借代 比拟 夸张 对偶 反问 顶真 排比 设问等。2.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3.表现手法 赋比兴 衬托 对比 铺陈 象征 联想 想象 照应 抑扬等。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以小见大 层层深入 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等。2 方法总结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