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作文

发布 2021-05-31 13:45:28 阅读 4807

学生的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使用一些精彩的“比喻”,无疑会为他们的作文增色不少。可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颇为尴尬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学生对“比喻”具有极强的辨识能力,什么“明喻”、“暗喻”、“借喻”,什么“本体”,“喻体”、“比喻词”,甚直什么“博喻”,“反喻”、“讽喻”、“强喻”……他们讲起来一套一套,头头是道的。

可他们作文时,又往往因作品里缺乏“比喻”一类形象生动的语言而得到“语言苍白”、“想象匮乏”诸如此类的评语。究其根源,问题出在我们教师身上,不少语文教师对“比喻”的功能认识流于肤浅,与作文训练脱节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比喻是天才的标识”(1),“比喻”在文学作品的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不学博依,不能安诗”(2),不唯诗歌,各种文体都需要多用“比喻”。对于“比喻”,我国古代诗论中有个传统说法,那就是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可以说,传统诗论将其上升到了极高的地位;屈原的“楚辞”中,更是形成了一个博大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比喻”的系统,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3)是也。但是,目前中学语文教育活动中,尤其是作文训练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中,“**”之“比”的传统表现为很大程度的失落与遮蔽!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忽略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与其说我们放弃了“比喻”在作文训练中的阵地,不如说是暴露了中学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思维训练的痼疾,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现**论已很少再把修辞手法和比喻区别开来”,并认为“比喻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和想像的基础,这是因为它符合认识过程的规律,而不是没有根基和华而不实的……可以传达细微复杂的见解,甚直可以传达一种理论,所以它最有理由成为修辞手段。”(4)正是因为“比喻”几近成为“修辞”的代名词和“比喻”在修辞手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有必要对“比喻”进行再认识。

一、对比喻的再认识。

什么是“比喻”呢?“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地说,“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5)。

它的功能有以下三点: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6)如: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二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2、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7)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3、“比喻”句“a像b”、“c是d”的基本结构能够直接反映出使用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从而使“比喻”在语文教学的语言实际运用和作文训练过程中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力工具。

因为它能够直接透射出学生的想像力、情感力、感悟力、审美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等等。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作文里,出现了“请让我摘取白云一朵”、“如烟的往事”、“多像高洁的秋菊、多像淡雅的兰花、“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动着”、“岁月匆匆,像滚滚的流水永不止息。从中随手采摘几朵花絮,仍觉得温馨可爱。

”、桂林的风)……她像母亲哼着深情的摇蓝曲,伸出温柔的手臂抚摸着闻名遐迩的山水名城——桂林。”(8)之类的妙句,在我们深感由衷的喜悦和欣慰时,不也同样让我们有品味大家时的那。

种“沉浸郁,含英咀华”(9)而唇齿留香的感觉吗?可以肯定地说,“比喻”的语言实际训练和在作文时的尝试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也许有人认为,“比喻”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辞格,是一种语言的技巧和外在的包装形式,过份地追求技巧和形式对作文而言是本末倒置的。但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10);“忽略了”技巧,就“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11)。可以说,很多人,从一般的作家到文学大师,乃至泰斗,都无一例外地注重作文的形式和技巧,“懂得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这一工作本身。

总的说来,在劳动或创作的一切领域内,技巧是文化成长的一个基本力量,是文化全部过程的一种主导力量”(12)。正如笔者在前文指出,“比喻”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修辞手段,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具一格的优势,我们在作文教学和实践训练中,应强化“比喻”教学,强化“比喻”的实际语言训练。

二、培养学生运用比喻能力的途径。

中学生的作文园地,理应是一块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的园圃,我们如何才能让“比喻”之花绽放在这片园圃呢?

一)、精讲多练,强化“比喻”教学的实践环节。

中学语文修辞手法的教学有三个明显的弊端:一是零散地序,重点不明;二是重讲轻练,与实践脱节;三是训练形式单调,缺少变化。

、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关修辞手法的内容没有体系,零散无序,杂乱无章,主要的修辞手法的训练星星点点地安排在课后思考练习中,没有专门介绍修辞手法的短文,更不用奢谈有“比喻”、“比拟”、“夸张”……等专题知识短文了。正是因为教材编写者的这种态度,使学生自觉地把掌握修辞手法的重心放到了修辞手法的辨识上,而怠慢了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同时,没有体系,零散无序、杂乱无章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不明白修辞手法的重点手法,使中学语文教学失落了中国文学“**”之“比”的优秀传统。

、修辞手法的教学与其它方面一样,重讲轻练,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就“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而言,教师常常在课演堂上细致入微地分析“明喻”、“暗喻”、“本体”、“喻体”什么的,而对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方面的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讲轻练一方面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体投入的热情,使主体的感官处于深度的抑制状态;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在学生在学无所用之际怀疑学习内容的价值。

天长日久,学生终于失去了学习“比喻”、使用“比喻”的兴趣。

、中学语文比喻教学的实践环节和训练的形式单调,缺少变化。就“比喻”来说,题型常有以下几种:①、文句使用了哪种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③、结合语境,分析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等等。

前二种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而后一种对学生来说太难。问题的设置处于难易两极分化的状态,又千篇一律,缺少变化,如此以往,怎能提起学生使用“比喻”的兴趣,怎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精讲多练,强化“比喻”教学的实践环节,使中国。

文学的优秀传统回归复位。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改变以往以客观题型为主的训练方式,多采用主观表达的方式。如:

①、以“时间”为本体,造几个意义相关的比喻句,表明你对“时间”的态度;②、对你熟悉的人进行一段左右的肖像描写,要求使用2——3个比喻句;③、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的道理……等等。通过以上题型或方式对“比喻”进行的语言实际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为组成篇章打下基础,使他们能够写出词汇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语文素质。

二)、强化“课外阅读”,丰富“比喻”的生活之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诗歌更是有着“比”的传统,从流传下来的古代作品,尤其是古代诗歌看,“比喻”的使用可谓新颖巧妙,丰富多样。“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人鲜明的视觉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蕴藉着送别的深厚情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融融的暖意中感到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国心”以物喻人,使羁旅之悲,思乡之情氲氲氤氤;“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对人生乐观的感悟……等等。以上例子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比”的苍海一粟,这些“比喻”句这所以千古传颂不衰,一方面在于其新颖独特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因为它们是作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3)而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感悟和思索的原故。

也正是他们熟悉生活,对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因而能将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信手拈来以为“比”而产生了恒久的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但是,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社会经验欠缺,社会阅历难免单薄,不能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验足够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间接社会经验,通过阅读学习典范的“比喻”,从而丰富他们“比喻”的生活之源,否则,学生作文的“语言苍白”、“想像匮乏”之病不可能得到**,即使在他们作文里偶用“比喻”,也将是缺乏想象、没有创见甚至是生硬艰涩的“怪喻”。反之,如果学生的思维里有了“比喻”的“源头活水”,他们那池作文的“半亩方塘”一定会映射出极富想象和创造力的“比喻”的“天光云影”。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作文里运用“比喻”与作文内容的关系,即技巧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诚然,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技巧和形式,会影响作文的效果和社会效益;好的技巧和形式对内容的点缀会使学生作文更添摇曳的姿彩。但是,过份地在文中堆砌“比喻”一类的技巧和形式就是单纯地追求词藻的华丽,给人哗众取宠的印象,也就是说,技巧和形式服务于文章的内容,正如老舍先生指出:

作家在选用语言时应特别注意“如此人物,如此情节,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样说”,对于文章中“比喻”的应用也同样应注意语境,注意文章的内容,注意技巧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的“比喻”教学中做好了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当我们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一朵朵盛开的“比喻”之葩时,难道我们不因为他们的作文因“比喻”的恰如其份、恰如其时、恰如其境的成功点缀而多彩多姿感到欣喜吗?下面,笔者从学生作文里撷几朵“比喻”之花作为本文的结束:

、“月有阴暗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我不久便要与老师分别,另选一个起点了。但我怎愿挥泪而别呢?

往事如潮,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强烈**颤着我的心弦……”长春市考生《让我再说一声“老师好”》)

、“细雨绵绵,如同扯不断的丝,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长的雨丝,没有尽头。”(湖北黄石考生《感人的一幕》)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辛苦岁月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是勇者的画像。母亲就是集慈详、坚定、勇敢、劳苦等诸美德于一生的伟大女性。”(台北市建国中学二年级建中人《母亲的画像)(14)

老师对学生关爱的作文老师关爱学生的作文

老师对学生关爱的作文 老师关爱学生的作文400三篇。老师关爱学生的作文400三篇。老师关爱学生的作文一。记得六年级开学的后几天,上语文课的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宣布了一件事 各位学生们,我们班要买练习册了,上个学期我们班的平均才第二,这个学期可要追回来,为了我们班的荣誉,希望大家都买。唉!同学们齐声说...

往届学生的作文

粽香在心。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螺,初五吃一天,初六嘴空空。这首读起来不很押韵的童谣,在家乡的方言中却是十分入韵的。简洁朴素的语言中,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表达了父老乡亲对美节 美食 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是,补课补到初三的我对这一切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初四,我睡完懒觉,陪妈妈逛了半天街。回到家,只...

学生的感恩作文

学会感恩李佩霖。星期三的下午两点半,我们全校学生与家长一起来到了学校操场,参加由学校组织的 中华慈善总会父母学堂 感恩教育走进深圳市南油小学 大型公益巡回演讲 她将带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接受一次震撼心灵的洗礼,营造 人人知感恩,人人懂奉献 的和谐家园。一走进校园,就看见教学大楼上,贴有几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