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 记叙文阅读知识讲解

发布 2021-05-14 16:06:28 阅读 6247

责编:薛燕。

考点透视。根据考纲要求,记叙文阅读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记叙性文章整体或部分的阅读、理解、分析等方面综合运用的能力。具体指: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2.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结构关系,明确记叙的详略。3.能够抓住文章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

4.能够辨析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5.能够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提出新的见解、话题,即学会对文章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的能力。

知识讲解。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并把它们交代清楚。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记叙文都会清楚地交待出六要素,记叙文的重点在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们是构成记叙文主要内容的主要因素。

理解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重点注意: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 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等。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能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确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文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插叙,是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补叙,是指文章有时候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的叙述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则不同。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了解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以第二人称“你”来写的甚少,但第二人称好像是面对面的对话,较易抒发作者的感情。第一人称“我”较常见,但文学作品中的“我”只能视为人物形象之一或起串联情节的作用,作为线索人物的较多,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会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把握记叙文的线索。

找寻记叙文的线索,要注意文章的标题以及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的层次结构。

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象征、伏笔、烘托、照应、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铺垫: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的人物、事物、情节等作为前导。

象征:使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寓意。

伏笔:对将要在作品**现的人物或情节,先有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有所铺垫。

设置悬念: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面有“设悬”,后面必有“释悬”。

欲扬先抑:“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记叙文的阅读要点及方法。

一、记叙文的段落。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二、记叙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

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三、阅读步骤。

1.要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2.精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3.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细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

4.对拓展延伸的题目,要审清题意后再认真回答。

四、阅读题答题要点。

答题原则:1.明确文体(文体知识扎实)

2.联系主题。

3.语言准确,言之有物。

具体方法: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

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文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

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

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文的整体感知与记叙的六个要素密切相关,当然,有时候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了,而经过又不能多说,所以记叙文的整体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

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进行品析理解。

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

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

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

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这需要在充分理解这句话内容以外,还必须弄清原来位置的语言环境。

4)能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总结全文的句子;

引用的句子;

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1)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2)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做出准确理解。

5.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中考总复习 记叙文阅读知识讲解

考点透视。根据考纲要求,记叙文阅读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记叙性文章整体或部分的阅读 理解 分析等方面综合运用的能力。具体指 1 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 人称 顺序。2 理清文章段落 层次 结构关系,明确记叙的详略。3 能够抓住文章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4 能够辨析记...

中考总复习 记叙文阅读知识讲解

题型解读。一 记叙文。火车上的故事。尤今。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

记叙文阅读讲解

1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一 标题的含义。1.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 比喻义 象征义。例如 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 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