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笔记整理

发布 2021-05-12 19:29:28 阅读 1061

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丽,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都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沙原隐泉》

这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鲜血。中国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下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阳关雪》周围的部落,仍然未脱游牧习性,因此和渤海国形成立巨大的反差。反差带来了羡慕和趋附,但在羡慕和趋附的背后,却藏着嫉妒和仇恨。九世纪前的渤海国器宇轩昂,但包围着它的,却是大量越来越闪烁的目光。

他拥挤的街道太刺激那些渴望人眼的马蹄了,它显赫的名声太撩拨那些渴望成功的山民了,它如潮的财宝太吸引那些背寒薄的骑手了。

---废井冷眼》

大诗人在这里用泥土和石块作诗,把笔墨吟诵都交给小诗人。他自己的诗句,只是躲在水草间、石缝里掩口而笑,绝不出声,以防小诗人听见了颓然废笔。

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不是抗敌名将、华夏英烈,不是乱世枭雄、盛世栋梁,不是文学泰斗、学哲圣贤,因此很难成为历史的焦点、拜师的楷模。他所关注的,是民众的福祉、一方的平安、海潮的涨落、湖水的浊清。

为此,他不惜放低政治上的名号、军事上的意气。

---杭州宣言》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都是很难的,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一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会很容易地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组合成一种**。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

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黄州突围》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山庄背影》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却绝不肯定**。

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

---宁古塔》

二百年的积存,可散之于一朝;三千里的搜聚,可焚之于一夕。这种情景,实在是文明命运的缩影。在血火刀兵的历史主题面前,文明几乎没有地位。

---风雨天一阁》

我们这一代人生得太晚,没有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为你说话。我们这些人又过于疏懒,没有及早地去拜访你的远亲近邻。我们还常常过于琐碎,不了解粗线条、大轮廓上你的形象。

但毕竟还来得及,新世纪刚刚来临,今天,我总算已经及时赶到。

---鱼尾山屋》

2024年6月26日。

《文化苦旅》优秀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 优秀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今日推荐,余秋雨,文化苦旅 我也不甚记得看过几次文化苦旅,只知道那个带着些文人特有的酸气的一本书,在我年级尚轻的日子里,让愁死变得有处可依也有些高贵起来了。就像是少女在青春期特有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忧愁与优越感。我是个很怕单一又很喜欢单一的人,单一有时也是一种风...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名著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 读书笔记名著读书笔记。一次听说 文化苦旅 还是在高中的时候。因为看到其中有两个字与我的名相近,一直认为是非同小可的缘分,所以对它还有些第一印象,但也只记得这曾经是语文老师强力委命过的一本读物,她的初衷是希望我们在课余时间能够多读些书,了解一些在课本上学不出的知识。欣慰的是当时的极其我性情极...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读后感

暑假过半,大家是不是在烦恼这个 文化苦旅 读书笔记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搜集整理的 文化苦旅 读书笔记,欢迎阅读。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文化苦旅 读书笔记 读后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 文化苦旅 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从中找出了丝许的感觉。作者余秋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