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语文中考写作技巧

发布 2021-04-18 02:00:28 阅读 1523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密码2、作家风格。

李白:想象奇特,雄健奔放; 杜甫:沉郁顿挫王维:诗情画意;

白居易:明白晓畅范仲淹:苍凉悲壮、缠绵深婉; 苏轼:豪放、旷大、婉约;

陆游:雄浑、豪放辛弃疾:悲壮、雄放文天祥:慷慨悲壮、气贯长虹。

密码4、意象内涵。

菊 :隐逸、高洁梅 :不畏严寒坚强不屈松柏:坚挺、傲岸。

柳 :送别、留恋、易变莲:高洁、爱的象征梧桐:凄凉悲伤

子规:悲惨、凄恻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沙鸥:飘零、伤感。

青鸟:书信的使者芭蕉:孤独与忧愁羌笛:凄切之声

月亮:思乡、人生得失西风:落寞、惆怅云 :漂泊不定。

江水:忧愁、时间流逝

联想关键词语,体味诗的情感。

菊花一高雅莲花一高洁杨柳一惜别月光一思念落叶一失意春风一得意。

浮云一飘零落日一惆怅冬雪一冷峻秋雨一忧愁鸿雁一思念流水一叹婉。

大漠一苍凉旷野一凄清落花一感伤美酒一壮行红豆一相思竹林一闲趣。

孤灯一孤苦秋虫一凄凉故乡一乡愁归燕一温情枯藤一萧瑟古琴一知音。

赏析三会。二、会术语。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工描与白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与景(抒情方式),托物言志、衬托、象征、想象、对比、虚实结合、比兴、正侧(面)结合,化用典故,动静结合等等。

3、语言特色:清新淡雅、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有感染力等等。

4、意境:幽静、萧瑟、冷清、悲凉、苍茫、恬静、生机勃勃、静谧等等。

5、意象:人、事、物、景等。

诗歌表现技巧。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1)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策略点拨:1、明确常用的10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

2)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3)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

4)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的…特点。

5)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

6)下定义:具体清楚地说明…的特征/的概念。

7)作诠释:清楚地解释说明…的特征/的概念。

8)引用: 更有说服力地说明了…的…特点。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

10)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

1、一般情况下对说明方法的考查是2个甚至是3个。

2、在回答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时,要结合句子本身和文中的语境作答。

3、在具体回答运用说明方法作用时,不要笼统的答,必须结合原文,具体指出说明了什么东西的什么样的特征。

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作用是: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介绍建筑物。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多用于事理说明文。作用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策略点拨。1、加点词有何作用?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例)。

2、加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格式: ①表态:不能删。

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即:不能删+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加点词能否换成另外一个?为什么?

格式: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说明其作用。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5、指示代词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议**。中考复习要点:

1.阅读议**,能借助议**的文体知识,把握文章论点。

2.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议**的三要素是什么?

论点:常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赏析三会。二、会术语。

.6.情感:

欢快、喜悦、热爱、向往、恬淡、孤寂、无奈、失望、忧愁、憎恶、同情、惋惜、惆怅迷惘、孤独寂寞、恬淡闲适、欢快愉悦、激愤悲凉、安贫乐道、寄情山水、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亲人、惜别,愤懑、离愁别恨、怅然若失、怀古伤今、感时伤世。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类题型及方法。

题目类型:诗中描绘了什么画面?

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成串)+修辞(表达)

题目类型: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手法(使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义+主旨情感)

“……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手法(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情感)

题目类型:……”字词,诗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试简析好在**。

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点(描绘的内容)+表达作用(情感)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诗+诗歌写了什么(特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中考写作技巧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

中考写作技巧 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写作前,首先要仔细考虑写作的主题 主题 格式和情境条件,确定主题或情境条件要求你写什么,把握要点,注意文体格式 写作内容等。2.根据规定的书写情况条件,以规定的字数 正文 格式书写。如果字母有固定的格式,转换作文时要注意人称 时态的变化等方面。简而言之,按照要求写。...

中考写作技巧

中考写作技巧 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我们可以分两步走 考前准备。分析类型。纵观近年中考写作题,题材一般是写人 写事 写景,日记,书信,通知,广告,便条等文体。题型基本是 命题作文,应用文写作,看图写话。积累素材。平时注意日常生活观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及时记录。如果...

中考语文写作技巧素材

专题写作。课前一开心。妹妹在唱小兔子乖乖,到最后一句,她唱的是 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回来也不开。我问她 为什么妈妈回来也不开呢?她说 你是不是傻,妈妈有钥匙呀!知识梳理。一 写作流程 审题 立意 选材 布局 成文。立意 动笔之前先确定。1 双向立意 我 谁。2 多角度立意 我 是谁?四物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