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闻写作

发布 2021-04-15 20:04:28 阅读 7956

漫谈期刊新闻写作的几个特点。

各位领导、各位通讯员朋友:

大家下午好,今天能够坐在这个讲台上我很荣幸,因为下面坐的都是来自教育一线的教育专家,也都是从事过多年文字工作的校长、办公室主任,所以邓主任安排我给大家做一个讲座,实在是勉为其难。因此,我这里讲的就不称其为讲座了,就叫“漫谈”。主要是和大家交流我的一些新闻写作上的经验,我们不敢保证能让大家都受益,但是敢保证这些东西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

我们今天谈的是期刊新闻写作,首先来了解一下期刊的特点。期刊与报纸、网络最大的区别就是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出刊最快的期刊是周刊(每周出一本,像《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等,这些期刊都是在深度报道上做的比较好的),《湖北教育》综合资讯是月刊,每月出一本。

所以,在传播信息的速度上,期刊处于劣势,比不上报纸,更比不上网络。为了扬长避短,期刊杂志做新闻往往选择从“深度”上下功夫。

注重深度报道是期刊新闻写作的最大特点。那么什么叫深度报道呢?我们来先看一个例子:

a “小强成绩好,他考了90分。”

b“小强成绩好,他考了90分,是全班第二高分的学生。”

比较这两个句子,我们可以说a句就是一般信息,而b句就是深度报道。第一句明显只是传递了一个事实,试想如果是全班30人中有27人都考了90分以上的成绩,那么小强其实是全班倒数第三名。第二句就对这个成绩有了一个很清晰的界定。

一般的新闻,包括短消息或者通讯,为了抢速度,只传递一个信息,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往往给我们的感觉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要使报道具有说服力,必须具有纵深感和延展感,把报道的事件和人物放在大背景的横向和纵向的坐标系中,通过比较才能让读者有清晰的认识。

例如:雪下得很大。

雪下得很大,这是20年来最大的一场雪。

雪下得很大,这是20年来本市遭遇的最大的一场雪,也是本省最近数年来罕见的一场大雪。

人们不仅对当下的事情感兴趣,对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是充满兴趣的,读者希望在更大的视角里回视发生的事情。有句俗话叫“看报看个题儿”就是说,报纸上的新闻,一看标题大致就知道内容是什么了,而深度报道则比较耐读,这正是深度报道有生命力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新闻写作有5w(什么事(what,何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而深度报道要复杂一些,一篇好的深度报道通常包括如下12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者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见。这12个指标是教科书分析的,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说,讲理论也没什么意思。

深度报道究竟怎么写呢?下面我们来一起**一下深度报道写作的几个特点。

对写长篇的新闻,通讯员们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害怕,认为难写,为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其结构难以把握,其实,你完全可以把它当做故事来写。下面我们来看期刊新闻写作的第一个特点:深度报道的叙事结构特点。

一、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是一种潮流,但写新闻不仅仅是讲故事。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布的繁华市区……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

大概距我们约150或 200码前面的**专车立即摇晃起来。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专车后的**人员乱成一团……”

2024年“普利策新闻奖”作品《历史在我们眼前**了》的开头,猛看起来更像是在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为了吸引眼球,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写新闻被越来越多的记者应用在新闻采写中,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

深度报道,往往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新闻故事化的常用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①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的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观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②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的个性深藏不露。③第三者的叙事视角。

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

虽然也像农村学校一样不收学杂费了,但是仅靠生均每年225元的公用经费,真的是难以保障运转。”有着20多年教龄的王校长原来是荆州市沙市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教育局考虑到他的家庭困难,2024年秋季把他调到了城区一所小学担任校长。不到一年,王校长后悔了,不仅体会不到城市学校的优越感,成天还为学校运**愁。

荆州市沙市区、襄樊市樊城区的许多校长,像王校长一样,都身处经费不足的矛盾旋涡之中。

—《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样本调查》(《湖北教育》2024年第8期)

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但是,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不能忽略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使作品更像新闻,而不是文学。

今年已经58岁的王国华退休前是荆门市610厂的高级技师,荆门市职教中心聘请他专门负责数控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搞了一辈子机械加工的王国华,以前的称呼是“王师傅”“王工(程师)”,现在熟人见了面都叫他“王老师”,他一时还不习惯。有了发挥余热的机会,王老师很高兴,每节课他都精心准备。

可是到了课堂,他却发现当老师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在讲解操作流程时,总有学生开小差,他给某一个组演示操作,其他组的学生都“不听话”地围过来,学生聊天的声音往往打断了他的讲解。尤其是有些调皮的学生把上实习课当作了一种解脱和放松,边上课边发手机短信息,多次劝说无效后,王老师显得束手无策,索性不再管这样的孩子了。

他叹道:“要是我在厂里带的徒弟是这个样子,我早就拿脚踹了。当老师与当师傅完全是两码事呀!

”聘用企业的工程师或技师,是当前职业学校补充专业师资的主渠道,而所有聘用的教师都有着与王国华同样的困惑。

—《尚未打开的通道——透视中职师资补充机制》

深度报道要会讲故事,可是若仅仅讲完故事而不再拓展,故事就会失去它的新闻价值,因为,故事是为新闻主题服务的。讲完故事,就要过度到主题上去,也就是要从点引申到面上去,上面这段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深度报道需要讲故事,但是讲故事不是为了热闹,每讲一个故事都是要有用意的,他是一个整体的结构而不是点与点的堆积。

叙述故事要放在背景中,叙述完故事要展开背景。

以上讲的是叙事结构。接下来我们先讲一个笑话(略。此处略去)。

其实,通过这个笑话我想说明的是通讯员们对深度报道认识的第二个误区:长篇报道在表达方式上无非是采访者问,被采访者答,问了什么,答了什么,然后就是被采访者做了什么。总之就是对话或者叙事。

下面我们来看深度报道写作的第二个特点:深度报道的表达方式特点。

二、新闻的真实往往就是细节的真实,但是细节要能为主题服务。

当时少红导演下江南,锁定了我们学校。先派副导演来打探,拍个照,留个资料,导演有目标了,就开始进一步跟我们学校商量,把人借出来试装……”坐在荣信达公司的红色会客沙发上,回忆起她的星路起点,李沁眼神不时飘到南方周末记者身后,看立在墙角的新版《红楼梦》海报。

海报上,宝黛钗错落站一排,宝钗的目光瞟着宝玉,宝玉却心无旁骛地凝视身边的黛玉——画面中的情景,大抵就是演宝刹之前,李沁对《红楼梦》的全部了解——李沁跟爷爷奶奶听过《红楼梦》的越剧。爷爷奶奶很喜欢贾宝玉和林黛玉,并且热切希望他俩好。

—选自《南方周末》2024年9月9日《少年“宝钗”逃学记》

新闻的真实往往就是细节的真实。

上面这则新闻,中间有几个细节的叙述是非常巧妙的。

李沁眼神不时飘到南方周末记者身后,看立在墙角的新版《红楼梦》海报。海报上,宝黛钗错落站一排,宝钗的目光瞟着宝玉,宝玉却心无旁骛地凝视身边的黛玉——画面中的情景,大抵就是演宝刹之前,李沁对《红楼梦》的全部了解。”

这个细节,看似很普通,但作者的表达却是非常巧妙,表达的意思却含蓄而有意味。换做一般的作者可能会这样来表达这层意思:李沁告诉记者,在扮演宝钗之前,她对《红楼梦》的了解很少,只知道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宝钗喜欢宝玉,而宝玉却喜欢黛玉,而这些都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听越剧《红楼梦》得来的,而爷爷奶奶都希望贾宝玉和林黛玉能在一起。

这样的表述原本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让读者看来却少了许多鲜活的东西。如果一篇报道中,通篇都是记者在叙述,被采访者说了什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整个文章就显得很干瘪,缺乏生动和现场感。而在这里,记者借助细心捕捉到的一个细节,巧妙表达了想表达的意思,不露声色,却意味深长。

深度报道的新闻,要善于用细节来展示新闻的背后的故事。作为一个记者,你在叙述时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客观公正是新闻的准则,那么报道的倾向就通过描述的细节表现出来。

比如,文中“红色会客沙发”使读者联想到李沁走红以及幸运,而李沁对《红楼梦》的了解仅仅是“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更是让我们联想到网络上对新版《红楼梦》的批判。让这样一个幸运的女孩扮演《红楼梦》,没有任何的文学底蕴,拍出来的电视剧会是什么样?留给读者去想去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契合了整个e27版的《“红运”当头专题》(“红运”二字语意双关,既指《红楼梦》,又是指一些演员因新版《红楼梦》电视剧而走红)。

再举个例子,2024年11月24日的南方周末有一篇题为《8个裴勇俊>韩国对日出口总额》,这篇报道对当时整个亚洲的“韩流”现象做以扫描和分析,写得十分透彻有深度。

在写这篇文章前《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了很多相关的人,获得了很丰富的素材,不乏一些很生动的细节,那么怎么应用这些细节呢?

比如“裴勇俊代言眼镜,酬劳是500万美元”;再比如“裴勇俊的着装,衬衣的袖子比外面的西服要长一节被许多裴的粉丝模仿”,这两个细节,无论是多么生动,如果单独使用都给人以干巴巴的感觉,而搁在“裴勇俊经济”的背景之下就有了非常丰富的拓展。

这次《外出》是在亚洲10个国家同时上映的,我希望以后不仅仅是韩国的**这样做。”裴勇俊用手扶了一下眼镜——这款眼镜为他带来了不下500万美元的收入,裴勇俊已经把10个国家看成了1家:“做事情要从家里开始,在自己家里发展。

”他考虑的不单是韩国电影怎么对抗好莱坞,而是整个亚洲国家怎么对抗。

那个妆化得那么厚的家伙,到底**好了?真恶心!”日本原第一偶像木村拓哉对裴勇俊的不满和焦虑达到了顶点。

我从来没有想到怎么发展成‘裴勇俊经济’的,我也没特别为日本市场添加什么东西。”裴勇俊说话时永远保持温文尔雅,语速不快不慢、声音不大不小,西服里衬衣的袖子恰到好处地长出一节。

新闻写作漫谈

一 新闻写作并不难。1 写作我们人人都会。2 新闻我们人人都接触。3 用我们的笔把有价值的东西写出来就是新闻。4 有一句话讲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你就会热爱它。二 什么是新闻?新闻有很多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在国外对新闻的幽默定义也有许多,比如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

新闻写作漫谈

新华社 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卫敏丽。2011年11月25日。第一部分新闻写作基本要领。一 硬新闻和软新闻 从写作的角度来划分 硬新闻 时效性很强的 刚发生甚至正在发生或马上就要发生的事件,一般可以理解为消息 简讯 新闻综述等,它是以事实陈述为主,最典型的是手机报。软新闻 可以理解为特稿 人物特写或通讯等...

漫谈特写新闻摄影

张大巍。哈尔滨 报业集团,哈尔滨 关键词 新闻摄影 特写 方法。布勒松说 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照型瞬间表现日常生活新闻。通常从对平常事物的富于个性的角度的揭示来表现深层次的生活哲理,把新时尚 新风格 新观念。著名的美国摄影记者詹姆斯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