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升格的几种方式

发布 2021-04-02 20:22:28 阅读 2068

一、化腐朽为神奇。

升格前]宽容又是一种委婉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别人冒犯你时,你能一笑置之,原谅别人的过错,别人会感到内疚,进而改正错误。战国时期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上挺身而出,挫败秦王,因而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高于廉颇。老将廉颇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不愿处在蔺相如之下,于是扬言羞辱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礼冒犯,相如没有计较,更没有还击,而是以赵国的大局为重,主动避让,终于感动了廉颇,老将廉颇负荆请罪。

试想,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剖析:论证“宽容是一种委婉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一分论点时,能用“廉蔺**”的例子很好。但由于是议**,大家都熟悉的“廉蔺相交”的材料,因此没有必要叙述引用过于详细,这样不仅论证目的不够明确,还使文章特征不鲜明。

所以升格时,完全可以围绕论点以议代叙。当然,还可以增加一些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丰富论证。

升格后]宽容又是一种委婉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别人冒犯你时,你能一笑置之,原谅别人的过错,别人会感到内疚,进而改正错误。大家一定记得“廉蔺相交”的故事,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

试想,倘若蔺相如也是个小肚鸡肠之辈,与廉颇斤斤计较、毫厘必究,恐怕赵国早已被强秦吞并。正是由于蔺相如为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宽大胸怀,用克制回避的行动,理性低调的姿态感召、教育了廉颇,才使他负荆请罪。廉蔺**,使强秦虽拥重兵却不敢轻易举兵伐赵。

宽容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宽容会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惟宽可以得人”,实属至理名言,反之则会步履艰难。

二、分论点要简洁、对称、有序。

文章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有物、有理需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结构作为思路的体现,贵在有条理性与清晰性,而这最主要就体现在分论点如何在紧扣总论点的基础上,正确立论,且二者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

因此,在写作时除总论点必须材料外,分论点成为升格时的关注点、聚焦点,不仅要使分论点体现深刻的剖析方向,其表述还必须讲究一定的顺序,语言精炼,句式对称。这样,才能使整篇文章纲举目张、气韵生动、风格卓然。

例1】用词要简练,结构求对称。

升格前]1.智慧有助于博弈者取得胜利。

2.学会舍弃有助于博弈者取得胜利。

3.改革创新有助于博弈者取得胜利。

—以上种种是博弈取胜的重要方法。

剖析:作为《博弈》为题目的分论点,虽然紧扣博弈,选取了博弈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思维也算清晰,但表述上显得粗制滥造,不够鲜明。升格时则可以对博弈者需要具备的条件以一定的角度进行功用的定性与区分,注意用词要简练,结构求对称,避免分论点粗糙。

升格后]11.智慧,博弈者取胜的前提。

2.取舍,博弈者取胜的关键。

3.创新,博弈者取胜的法宝。

—让我们学会博弈之道,争做人生的王者。

例2】结构有顺序,思维显逻辑。

升格前]1.变通是转变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

2.变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3.变通是社会急剧转型时期走出困境的途径。

剖析:作为《变通》为题目的分论点,对变通的作用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但分论点之间,显得不清晰,没有一种内在的整体感,缺乏结构上的逻辑的联结点。升格时,可以调换一下分论点的顺序,注意突出思维的伸展方向。

升格后]1.变通是转变人们固有思维模式的有效手段。

2.变通是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

3.变通是国家民族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

—变通,获取成功的法宝。

例3】表述须严谨,形式尚丰富。

升格前]1.变通是司马光砸缸的勇气。

2.变通是***毅然决然放弃延安的大气度、大智慧。

3.变通是曲阜姑娘梁金玉的与时俱进。

—学会变通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剖析:作为《变通》为题目的分论点,对变通的具体体现有着生动丰富的认识,但在分论点表述时不科学、欠推敲,判断动词“是”的前后内涵不一致。升格时,应该注意表述的准确严谨。

升格后]1.变通,体现在司马光砸缸的勇气中。

2.变通,体现在***放弃延安的气度里。

3.变通,体现在梁金玉与时俱进的思想里。

—学会变通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三、阐释:要有针对性。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

”故在议**的阐释上,一般说来,理论性的材料,需要辅之以阐释;事实性的材料,需要辅之以分析。究其原因,不论是理论性的材料还是事实性的材料,辨释时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

2必然推出不同的结论。现在不少议**存在“观点+例子”、“以叙代议”、“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式的阐释性缺陷。因此,升格时应该在学习、反思中进一步认识建立起以“理”为中心、为根本的议**写作观,紧扣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且有效的辨释,同时也应该注意说理的充分性,形成强有力的说服论证。

理论性材料】

升格前]例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例2:《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例3:《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升格后]例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

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一切贵在“始”。

(结论句)

例2:《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

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结论句)

例3:《老子。道德经》有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交错共生。

(正面阐释)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有“远”,也就无所谓“近”……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作文的几种结尾方式

俗话说 风头猪肚豹尾。告诉我们 文章的开头固然重要,但它的结尾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一篇文章好的结尾,往往令人余兴未尽,回味无穷。作文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哪些呢?一 记事记叙文的结尾。1 自然式结尾。这样的结尾很容易,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就是自然式结尾。如 游笔架山 的结尾 太...

作文的几种结尾方式

作文的几种结尾方式俗话说 风头猪肚豹尾。告诉我们 文章的开头固然重要,但它的结尾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一篇文章好的结尾,往往令人余兴未尽,回味无穷。作文常见的结尾方式有哪些呢?一 记事记叙文的结尾1 自然式结尾。这样的结尾很容易,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就是自然式结尾。如 游笔...

作文的几种写作方式

1.层层递进型。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 新招 对出勤率高 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师生认可,又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还有家长认为这样会使教育变味。我认为,焦老师是个敢于创新的老师。在如此沉闷的教育背景下,教书育人也的确应该有新招,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