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技巧指导

发布 2021-03-31 09:07:28 阅读 2863

(1)片段式写法。

通过3-4个片段,构成整体文章。

例文】远方。

当威严陡峭的赤壁下,随波摇来一叶扁舟;当南山蜿蜒的小路上,细雨打落一片幽菊;当天姥山高耸的石阶上,顺风飘来一阵酒香……我看见,他们走向了远方,不仅收获了征服命运的勇气,还收获了心灵的宁静,且达到了旷世的境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长江之无穷,人生之须臾”,面对官场的倾轧与黑暗,怀有恢弘的功业抱负的苏东坡,并没有随其流扬其波,而是吟咏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静看“缺月挂疏桐”。是的,他走向了远方,摆脱了泥泞。虽屡遭贬谪,却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不再与世俗之事纠缠不清,冷眼看浮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试想,假若东坡居士没有挣脱泥淖走向远方,就不会有“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雅兴,也不会有豪放自如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更不会有征服命运的勇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虽心怀壮志,但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中的勾心斗角让他厌恶。不屑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折节屈从的他放弃了功名利禄与繁荣富贵,毅然走向了山林,走向了田园,走向了远方。

他醉心于自己的一片天,在南山山麓,东篱下,留下他采菊的身影,挥罢衣袖,拭去额头的汗珠,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山水田园中享受着快然和自足,享受着那份清净与淡薄。

若是五柳先生没有走向田园,走向远方,就不会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也不会有清新淡泊的田园诗派,他也更不会收获心灵的宁静。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太白虽一世梦想做官,入朝为相,但以自己那傲岸的本性,拒绝与**同流合污。在巍峨的天姥山上,脚着谢公屐,看海日,闻天鸡,登山时仰天长啸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远离黑暗官场的他,走向了山水,走向了远方,在山水之间,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骑鹿游名山,以酒为伴,达到了旷达的境界。

正是因为青莲居士走向了山水,走向了远方,才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齐沧海”,才会有飘逸洒脱的浪漫诗派,他才能达到旷达的境界。

如今的我们,如果局促于教室一角,只知死读书,读死书,结果只能是麻木于书本;如果只局促于自己的小城,学校与家两点一线,结果只能是麻木于家长里短;如果只局促于家长里短,每天只考虑成绩与温饱,毫不在乎国事世事,结果只能麻木于自己的人生。只有眼睛望向远方,心灵走向远方,才会看到更多的精彩,更深的体会,更有意义的人生。

当苏轼在赤壁之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当陶渊明在南山吟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当李白在天姥山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看见他们走向了远方,收获了征服命运的勇气,收获了心灵的宁静,达到了旷达的境界。

2)论述式写法。

重点在分析与议论。

例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头靠近山顶又滚落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循环不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

纵观古今,无数的伟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道尔顿临终前还在实验室中记录数据,最后安息在了这个与他相伴一生的地方;诗人海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用颤抖的手在本上写下刚想出的诗句;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则是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溘然长逝。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够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也有许多人,他们奋斗过,辉煌过,但随后便懈怠了,最后落得个“逸豫亡身”的下场。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将奋斗坚持到底。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便是如此,奋斗可以使你前进、成功,甚至辉煌。但是一时的辉煌不可长存,时间久了就会腐烂变质。

当然辉煌也有它的保鲜剂,那就是不懈地奋斗。这是为什么呢?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

时间不可能永远定格在那辉煌的瞬间,只有不懈地奋斗,才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生命是短暂的,奋斗使之不朽。道尔顿、海涅、马克思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原子学说、美丽的诗句和《资本论》,更宝贵的是他们那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

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一时的成就当作永久的成功,从此松懈下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这也正如我们学生的考试:一次考好不代表可以从此松劲,而要更加努力,奔向下一个目标。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奋发进取,不可以松劲懈怠,时刻提醒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题目待定。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清,张潮《幽梦影》

此时此刻,索绕在我身边的,便是那一首首熟悉的筝曲。

学习古筝就是不断净化心灵的过程,那一首首优美的古筝曲仿佛带我超越时间,空间。

当我听到娄树华老先生《渔舟唱晚》的轻柔舒缓,眼前仿佛浮现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画面。不禁感叹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当我听到《汉宫秋月》的哀婉缠绵,就仿佛看到王昭君孤立于大漠沙尘之中,满目清泪面向南望,哎!我只能在心中默叹太白那一句:“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当我听到《出水莲》的清丽淡雅,仿佛看到了那一朵朵优雅的莲花傲视污泥,亭立于绿荷之上,心中不由赞叹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些筝曲让我感受到不同的美,丰富了我的情感,陶冶了我的情操,提升了我对美的感悟。

生活不可能总一帆风顺,学习古筝的过程也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当我遭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正是古筝一刻不离的陪伴着我,帮我冲出重重阻碍。

当我掌握不好技巧而畏葸不前时,《大浪淘沙》那深沉苍劲,铿锵有力的曲调就会在我心中响起,让我明白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当我与朋友发生矛盾而争吵时,伯牙子期那《高山流水》中清澈而干冽的琴音就会在我耳边响起,提醒我友谊的珍贵和知音的难得。

当我远离亲朋好友孤独迷惘时,《春江花月夜》那空灵柔美的曲音就会在我耳畔回荡,虽是“不知乘月几时归,荡月援情满江树。”但却让我念起家人的殷殷嘱托,获得内心的一份宁静。

正是这些筝曲让我在喧嚣中沉静下来,摆脱泥沼的纠缠,找到人生的目标。

空白结合题目点中心}

耳畔又似乎响起那一首首熟悉的筝曲,那一声声动听的琴音。

勾,托,抹,挑,摇,撮,揉,按,颤,劈。

指指在耳,声声在心。

不虚此生。君子,和而不同。

从杭州到北京,火车走过了一千多公里的光影,我走过了一千多日夜的光景。

初识你,我不过及笄的年纪。

不同于江南的四野垂青,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也不同于想象中的红砖碧瓦,飞檐回廊,深门阔院飘雪。首先闯入记忆的是灰墙,是胡同,是石板锤錾的久远年代。是滞留于屋檐的雨滴,提醒着人们这早春时节的故人故事;是撞开过几代家门的橡实,布满了整个院子;是朱漆的带着铜柄的衣柜,和着腐旧苍老的气味儿;是挥写着情愫与心潮的紫毫,泛着沁脾的墨香。

转身走向院外,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退之不识得这里,这里比他的皇都美上千倍百倍。我问母亲,这是哪儿,母亲说,这是四合院;我问母亲,这是哪儿,母亲说,这是北京。

北京城,你似如一位谦谦君子,布鞋青衫,吟一句“双飞白鸟似江南”,叹一声“无情最是京城柳”,俊立于这俗世中。不骄;不躁;不满;不傲;不趋;不同。

时间犹如一位独坐一隅的老者,发如雪,须如蔓,眼如泉。他一动不动,只是静看“月窥窗棂如颜色,风战帘帷若笑颜”。一千多个日夜的光景,北京城啊,你我都在无声的改变。

当高楼大厦取代了小院故里;当柏油马路取代了。

胡同巷陌;当繁华霓虹取代了烁烁星辰;当锦帽貂裘取代了布鞋长衫。我开始思念江南,思念捧一壶西湖龙井在手上,看竹林更兼细雨那样诗意的情怀;思念泛一只小舟于西子湖间,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雅致;思念我们曾经划开水眉处,惊起一滩鸥鹭,然后挽起粗布裤腿,一起去看莲动下渔舟的青涩回忆。

但,回忆难续。

北京城,你太“国际化”了,国际化的让人心寒。为什么要和“他们”一样呢?曾经“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

”的气势**去了?曾经南苑附近的“七十二泉长不竭,御沟春暖自涓涓”**去了?曾经门朝东南,占“巽”位,赋予“紫气东来”之意的四合院**去了?

曾经“一池三山”的园林建筑群**去了?曾经那一声悠远的“冰糖葫芦儿”**去了?曾经那单纯、明朗的京腔京韵**去了?

高中语文作文结构技巧指导

1高中语文作文结构技巧指导。一 巧用经典,彰显底蕴。开头引用名言 警句 诗句 俗语 小寓言 谚语 小故事 小散文诗 小诗 小哲理诗等,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简明扼要,言简意丰,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犹如浩瀚...

作文开头技巧关于高中作文开头指导

一 名句引入法。成才的环境。鲁迅先生在 最先与最后 中指出,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然坚持跑到终点的竞技者,见了这种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话说得好,然而,我们有多少人有鲁迅先生这样的认识呢?二 古诗切入法。如果有人问 春天是怎么样的?有人会说是草...

作文开头技巧关于高中作文开头指导

作文开头技巧 关于高中作文开头指导。一 名句引入法成才的环境。鲁迅先生在 最先与最后 中指出,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然坚持跑到终点的竞技者,见了这种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话说得好,然而,我们有多少人有鲁迅先生这样的认识呢?二 古诗切入法。如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