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八大特点

发布 2021-03-30 18:43:28 阅读 5115

2024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八大特点。

写作试题通常都是每份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值得品味的考题。今年浙江省的写作命题(试题附后)从题型看属于所谓“标题作文”。笼统地说,这样的判断应该也没有什么不妥,然而细细琢磨一番,便觉得还不够确切。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表明,这不是一般的标题作文。换言之,它跟普通的标题作文存在诸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就是今年浙江省写作命题的重要特点和真正亮点。

不过坦率地说,笔者在省教育考试院初次看到完整的写作试题时,并无任何欣喜之感,甚至有点失望――去年刚刚点火加热的新材料作文,又被淬火降温,重新折回到司空见惯的传统模式。后来在评析试卷和批阅作文过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不断掂量,并仔细分析了不同档次的考场作文的优点和失误,才逐渐揣摩和领悟到命题的创意及特点。笔者以为,这些创意和特点正是高考写作命题应当具备却往往难以如愿的,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考复习备战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兹不揣浅陋,简述如下,敬祈行家同仁不吝赐教。

1.明确性。高考写作试题的要求和要点越明确,就越有利于考生审题把握,也有助于提高阅卷评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大致而言,今年浙江省写作命题的明确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主题明确,由命题提供的写作材料可知,“角色转换之间”重在反映现代社会(“当今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并且“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很显然,其要旨便是“文化反哺”,即年轻一代从“文化”的角度和层面对年长一代产生的种种影响,而不是赡养性质的“物质(自然)反哺”。

至于在阅卷过程中,依据考生立意和写作的实际情况,将“物质反哺”也作为“基本符合题意”处理,也许多少有些背离命题初衷。其次是要素明确,材料和标题体现了不少要素,其中“角色”是载体,“转换”是要点,“之间”是重点,而“文化”是内涵,“反哺”是核心。这里的“角色”可以是特定而具体的,也可以是整体而抽象的,但都应当涉及两代人的两种行为主体,不能是单一(同龄)的行为个体。

同理,“转换”必须是彼此的“互换”和“对调”,而不是普通意义的“变化”和“改变”。第三是范围明确,如果说“文化”这一概念还显得相对空泛,那么“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就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的内涵,提示了立意选择,从而也界定了写作的基本范围。尽管“范围”也相当宽泛,但毕竟皆在“文化”之内,不能超越、游离或扩展。

2.限制性。高考作文命题需要开放性,但也不能缺乏必要的限制性,否则,就会失去客观、公正的统一评判标准。

就近年高考作文命题三大模式而言,“角色转换之间”无疑属于标题作文。写作常识告诉我们,标题作文的限制性往往大于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标题设定的有限信息,大多是写作应当着重体现的要素,如“角色”、“转换”、“之间”等。

而今年浙江省又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标题作文,标题前面还有一段的文字材料,“角色”定位、“转换”方式等均受到命题材料的明显限制。尤其是“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这一提示语的特意设置,更加强化了命题的限制性。“针对”就是既不能任意转向,也不能偏离对象。

“上述现象”即材料所概述的“迅疾变化的当今世界”**现的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文化反哺”。而“所反映的问题”则指的是跟“文化反哺”有关的一些现象与本质。当然,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特殊的,也可以是普遍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可以是体验的,也可以是思考的……然而,不管怎样选择和定性,所有一切都必须围绕“文化反哺”这一中心。

由此可见,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有着“材料+标题+提示”的多重限制,其限制性显然要比2024年的“感受乡村?触摸都市”硬朗得多。

3.层级性。选拔性始终是高考的重要功能之一,而这种选拔性需要通过试题的区分度来体现和达成。

像作文(写作)这样高分值、大容量的考题,体现区分度的理想境界则在于提高命题的“层级性”。此处的“层级性”主要是指审题立意和文章建构的层次与级差。只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命题意图,不难了解“角色转换之间”的重心既不是“角色”,也不是“转换”,而应该落在“之间”。

而且“角色”是“年轻”与“年长”两代人的角色,“转换”是以“文化反哺”为核心的故事、情感、思考、见解等。难以把握的是“之间”应如何体现。有人将“之间”理解为一种“过程”,也许并没有什么差池,但多少有些失之肤浅。

笔者以为,“之间”可以是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一方或大或小的空间存在,一些或喜或忧的生活经历,一个或浓或淡的情感故事,一种若隐若现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种体验,一种氛围,一种姿态,一种认知,一种影响,一种感悟,一种意识,一种见解,一种思考,一种思想,一种人生,一种文化……惟其如此,“角色转换之间”的层级就非常清晰了。以“文化反哺”为主题,有“角色”,有“转换”,有“之间”的生动呈现和理性思考的为最佳层级;有“角色”,有“转换”,有“文化反哺”,而没有怎么注重“之间”的,为第二层级;有“角色”,有“转换”,能够涉及“物质(自然)反哺”,而没有体现“文化反哺”与“之间”的,为第三层级;虽有“角色”,有“变化”,但既没有表现“文化反哺”,也没有涉及“物质反哺”,且完全忽略“之间”的,为第四层级;仅有“角色”,或者“角色”模糊、残缺,而“转换”、“反哺”、“之间”等要素均没有体现的,自然属于很差的层级了。

4.思辨性。可以说,自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从“人文素养与发展”到“角色转换之间”,写作命题一直注重理性思维的考查。

即使是“感受乡村?触摸都市”这样似乎很感性的标题,假如没有理性思维的介入,“感受”与“触摸”都是不可能显示出足够的深度和独特的个性的。笔者觉得,今年写作命题的思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审题,二是写作。如前所述,“角色转换之间”这个标题不是卓然独立的写作着落点,而是由材料派生出来、支撑起来的,虽然并非完全受制于材料,却也跟材料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脱离了材料的限制,标题必然摇晃飘浮,无所适从。而呈现在考生面前的材料是从学术文章中截取和整合的片段,本身就非常理性,字里行间闪烁着思辨的光彩,理解和把握材料中心及其与标题的内在关系,没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是很难做到从容自如,得心应手的。

笔者阅卷时发现,不少考生就是由于未能“读懂”材料信息而导致立意出现严重偏误的。至于具体构思谋篇和外化表现的过程,思辨性就更不容忽视了。“文化反哺”这种现象,广大考生既熟悉又陌生,或许有过一些类似的感受和体验,但大多滞留于初步的感性层面,缺乏有意识的特别关注和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如何瞄准“之间”着力挖掘,刻意经营,精心雕琢,用理性思维审视、分析和揭示被生活现象覆盖或遮蔽的深层内质,在智慧的巅峰升腾起思辨的礼花,便成为考场作品脱颖而出、赢得高分的“制胜法宝”和“绿色通道”。

5.多样性。几十万考生参加的高考,“多样性”是写作命题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写作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命题本身潜在的多种选择性。虽然今年作文命题的限制性较强,却并不影响多样性的存在和展现。从“文化反哺”的材料到标题“角色转换之间”,多样性至少表现在这么几方面:

一是“角色”的多样性,尽管“角色”已经被定性为“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但这些都是集体概念,具有非常多的个体选择性,以“年轻一代”为例,可以是考生自我、同学、亲戚、朋友、邻居等现实生活中“原生态”和个性化的“角色”,也可以是从报刊、网络、书籍、影视等传媒中获知的典型(类型)化和艺术化的“角色”。二是“转换”的多样性,生活实际表明,“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色“转换”样式很多,可以是显性身份的相互“对调”,也可以是思想情感的彼此影响;可以是行为方式的具体表现,也可以是观念意识的潜移默化。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凡是“角色”性质实现了某种“互换”,都不会有离题之嫌。

三是“反哺”的多样性,材料所提示的“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为“文化反哺”的多样性提供了足够的选择空间,无论是选择其中之一,还是立足整体观照,均是符合题意的。而且每个方面都蕴涵着许多“反哺”方式。四是“之间”的多样性,如上所述,“之间”不只是一种过程,而且内涵相当丰富,形式各种各样,只要处理恰当,选择任何一种样式皆可打造佳构。

6.时代性。或许许多人并不怎么关注“文化反哺”这种社会现象,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步履匆匆之间不少有价值的话题常常被淡漠和忽略,“文化反哺”现象亦是如此。

不过,“文化反哺”的时代折射却不会因此黯淡和消失。简言之,今年写作命题的时代性集中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主题设置的创新性,尽管每年高考写作的主题设定,命题专家都是竭尽智慧,搜索枯肠,力求创意,然而还是老生常谈的居多,确有创意的较少。而“文化反哺”这一主题则不然,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既厚重蕴藉又新颖鲜活,具有鲜亮的时代色彩和浓浓的时代气息。

第二是“文化反哺”的现实性,谈论“文化反哺”是需要背景和基础的,而目前正沿着改革开放道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中国,为展开话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各种样式和层面的“文化反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写作主题与社会现实没有丝毫的距离和阻隔,足见命题紧扣时代脉搏,非常贴近社会生活现实。第三,“角色转换”的真切性,当今时代以新理念、新知识、新科技、新方式等为表征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生活需要不断接受,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凸显优势,一跃而先,在许多方面成为影响“年长一代”的“施教者”,这绝对不是奇妙而遥远的神话,而是可感可触的真实生活。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考生们不但耳闻目睹,还有真切感受和实际体验,可以在会心一笑之中笔下生辉。

7.防伪性。高考追求公平和信度,必须以保证客观真实为必要前提,故防止宿构、套作和抄袭等“伪作”的鱼目混珠必然成为写作命题的重要考虑。

笔者在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注意到,今年浙江省写作命题的“防伪性”明显高于往年,几乎拦截了所有的宿构和套作,大大提升了考查的信度。就主题内容而言,从“文化反哺”的角度表现“角色转换之间”,突破了以往高考以理想、人生、青春、道德、信念、亲情、追求、发展、人文和环境等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即使考前准备再充分,也很少会有考生进行过类似主题的写作操练,自然不可能有什么“经典”的范文可作参照和变通;甚至连许多精心准备的“屡试不爽”的写作素材也失去了用途和灵验,从而“剥离”了考生们非自我的依托和凭借,促使其更加真实地展现平时练就的十八般武艺。就形式结构而言,“材料+标题+提示”式的命题,犹如一道坚固的防护设施,不但成功地过滤了许多“伪作”,而且还有效阻挡了给作文阅卷造成不小麻烦的“套话作文”。

一些貌似语言华丽、笔触流畅、文采斐然,而实际上真情匮乏、自我缺席、内容空泛、结构生硬的“套话作文”,在近年高考作文中可谓屡见不鲜,这种作文具有不小的欺骗性,倘若阅卷教师防范意识不够,很可能使之蒙混过关。而此类“套作”在今年失去了市场,虽然还是有部分考生试图碰碰运气,但一“套”便破绽百出,原形毕露,根本不可能如愿以偿。命题的“防伪性”之独特可见一斑。

8.导向性。几十年高考实践表明,高考试题不仅仅具备一种检测功能,还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写作命题尤其如此。择要言之,今年浙江省写作命题的导向性可以概括为这么几条:①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生活。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八大技巧

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八大技巧 高考作文应该怎么写。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八大技巧 高考作文应该怎么写。高考作文单题七十分,占语文成绩半壁江山,任何人都马虎不得。考场上如何把握全局,扬长避短,使出看家本领,沉着应战,力戒夸夸其谈 不着边际,或者预设情景 生搬硬套,把利益最大化,让风险蒸发掉?厦门外国语学校的欧阳...

精心打造高考作文八大亮点

例如 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给妈妈的一封信 一文,最成功处就在于巧选角度,写出了新意。看来,想让您在短时间内赶时髦 随潮流,可能是奢望了。哎!老妈啊老妈,你什么时候可以变成妈而不是老妈哟!作者以书信的形式,选取把潮流带给老妈的想法,来传达想让妈妈永远年轻的一片真诚的祝愿,可谓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三 构思...

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及其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作者 蔡伟倪志刚。群文天地 2010年第16期。摘要 六年来的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形式开放,适度限制 注重理性,讲究人文 关注现实,贴近考生 注重特色,消除差异。研究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规律,对于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与高考复习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