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与阅读材料二“人民论坛”精选。
10.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
李斌。怎样看待生态环境?为什么要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领袖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铿锵话语,诠释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当生态价值观浸润每个人心间,当全社会建构起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就有了最深厚的推动力。
绿色是生机。揆诸人类史,相较数十万年的原始文明、一万年的农业文明,短短两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短时间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从全球变暖到荒漠化侵袭、垃圾围城,人类生存环境已面临严峻威胁。
现实强烈警醒世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才有未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才有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实现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唯一的选择。
绿色是幸福。在过去那个沙尘暴频发的年代,一篇《我把春天弄丢了》的小学生作文,曾引发全国反思。有生态美好才有生活幸福,谁也不愿意守着如山的财富,呼吸的却是雾霾,食用的却是有害物。
散步有公园,抬头有蓝天,吃的是无公害,喝的是清洁水,身边有鸟语花香,城外有青山绿水,在许多人眼里,这些是新时代的“幸福标配”。领袖特别叮嘱,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方略,激起无数人对美丽中国的信心。
绿色有价值。生态环境的“价值”,不仅仅指可以变现的资源价值、可供消费的使用价值,更有弥足珍贵的生态价值。一亩森林每年吸附数吨粉尘,增氧、固碳均达10吨以上;一座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价值,从周围商业和地产的升值溢价上足见一斑。
领袖强调,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既能催绿生活空间,也可以丰富生态资产,为永续发展预留更大可能,创造的是买不来也借不到的绿色财富。
绿色有文化。从“会当凌绝顶”的雄心壮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意气风发,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到“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勇毅无悔,古往今来,大自然素来是高雅精神、健康旨趣的清泉。如果子孙后代面对的是荒山沙漠、黑臭水体,哪能有先人那样的情怀和审美。
大自然充满乐趣,好生态无比美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人人都有义务。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的将不仅是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壮丽河山,更有美丽心灵、美丽文化。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相信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良好的梦想不会遥远,“美丽中国”的目标前景可期。
11.“无求”与“有求”
马祖云。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副对联很多人高悬自勉,其意在于知足常乐,淡泊名利,修炼品格,修养身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对于普通人,如同鸟之爱惜羽毛,既难以淡然回避,更难于全然超脱。只有少数贤者,才能轻名利似浮云,重节操如泰山;即便在失意、挫折的逆境中,也能挺直腰杆而不失骨气与高洁,达致“无求”之境。
然而,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虽“不戚戚于贫贱”,但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虽“不汲汲于富贵”,但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家大义;虽不恋栈于庙堂,但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从“无求”到“有求”,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
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对功名无奢求。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易风俗、兴文化,在民间留下口碑。宋代苏东坡在仕途屡屡失意中,一直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但从不放弃为民造福的追求。
在黄州,他移风易俗、拯救溺婴,深得人心;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惠及百姓;在儋州,他办学堂、倡农耕,改善民生。这些古代的清官贤臣,因追求百姓福祉而德音留一方、功业垂青史。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具有封建清官难以企及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从“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为了小岗村发展,哪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沈浩;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到“为了改革开放事业,要杀出一条血路”的袁庚,无数优秀干部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革命功名观,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但也应当看到,现在有一些干部在改革攻坚、推进发展中失去追求、无所作为,反以“无求”自况。把意志消沉、尸位素餐,视为“淡泊”者有之;把为官平庸、毫无建树,视为“超脱”者有之;把怕事推诿、圆滑逍遥,视为“旷达”亦有之。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安坐官位而不想奋进、安享“俸禄”而不愿奉献,其实质往往是求名不成后的失意、争利不得后的失德、邀功不立后的失志。
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在从政的那天起就应当懂得,共产党的“官场”不是升官发财的名利场,而是为民造福的奋斗场。奋斗创业,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更要担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的进退去留,更需负起肩上的公权职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
时与势,呼唤各级干部必须胸怀民族复兴的信念追求,以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品格书写事业与人生的辉煌,让未来的史家以浓墨重彩记下这个时代共产党人从政的壮美华章。
12.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王艺侨。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
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
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
《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3、“走出去全是好办法”
陈峰。一代文豪苏轼,有两桩趣闻时常被人提及。
苏轼曾评论花鸟画家黄筌“观物不审”,说他所画飞鸟“颈足皆展”,事实上,有人却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苏轼因此呼吁,君子必须“务学而好问”,谨防“观物不审”。
在《书戴嵩画牛》中,苏轼又讲述了一个蜀中杜处士的尴尬事。杜处士收藏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却被牧童看出破绽:牛争斗时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画上的斗牛却翘着尾巴,显然画错了。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无论作画还是干其他事情,都需要做好调查研究。领袖强调: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打好深入基层的基本功,修好实践问道的必修课,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是务实干事的责任担当。
现实中,“戴嵩画牛”式干部不在少数,习惯“纸上得来”、自恃才学过人,俯不下身子、迈不开步子,忙忙碌碌赶场子、坐在机关拍脑子。“观物不审”式考察也有许多,蜻蜓点水浮在面上、走马观花飘在空中,心神浮躁不宁、足迹缺泥少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不走出书斋,坐而论道、闭门造车,必然犯常识性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瞎指挥、乱弹琴,到头来徒令基层疲劳和厌倦,徒使群众抵触和耻笑。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因为疏于观察、脱离实际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贻误一方发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苏轼赴密州任上遇到蝗灾,当地官吏漠然置之,认为未构成大的灾害,有的甚至说什么“蝗虫飞来,能为民除草”。苏轼并不轻易采信,实地调查发现蝗灾危害甚深。
怀着“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的愧疚之情,他并没有让救灾工作止步于上奏公文中,而是吸取各地百姓灭蝗经验,身体力行带领密州百姓消灭蝗虫。就这样,蝗灾得到初步控制。苏轼灭蝗的故事充分说明,一事当前,必须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向群众请教,向实践求解,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观物不审”。
窝在办公室一团麻,走出去全是好办法”,一位到基层调研的干部的深刻感触,源自一桩生动案例。社区里有一处供老百姓娱乐的棋牌室,少数吸烟者在打牌时吸烟,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济于事。召集社区群众共商对策,大家提议,一旦有人吸烟就关门整顿。
这一招果然奏效,吸烟者意识到不良习惯给众人造成困扰,主动提出不再吸烟,社区棋牌室从此清新起来。这提醒我们,调研不仅要深入田间地头、背街小巷、工厂车间,更需要洞若观火详察、刨根问底深究、打破砂锅问道。惟其如此,才能把方法研究透,把本领学到家,把问题解决好。
郑板桥画竹,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皆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有人请教画竹诀窍,他却说:“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
”以群众为镜、拜群众为师,党员干部定可以从民声中汲取治理智慧、从民意中检验工作实效,明为官之道、成发展之业、解“赶考”之惑,向时代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与阅读材料二
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与阅读材料二 人民论坛 精选。10.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怎样看待生态环境?为什么要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领袖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铿锵话语,诠释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当生态价值...
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与阅读材料一
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与阅读材料一 人民论坛 精选。1.选择做一粒种子。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 开花。把共产党人比作 种子 可谓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感召和激励着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去奋斗和奉献。在革命年代,一名党员就是一粒种子,...
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与阅读材料之五
朗读者 开场白和经典语录 上集 第一期 遇见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 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