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食堂。
冷空气的登陆让人措手不及,白天还是晴空万里,夜间就狂风呼啸。吹跑了外面晾晒单衣物,吹干了操场旁的那滩小水洼。一切都是冷的,好在没有雨,还算可以,不必担心鞋子被弄湿,也不用担心衣服会被雨水打湿。
在风中,喧闹的宿舍旁,有一栋小房子,里面发出昏黄的灯光,还有食物的香气。
清早,尖锐的起床铃是最让人讨厌的,特别是在这种寒冷的时候。但是最可气的,还是逃不过起床的命运。一抷夜风吹的寒刺骨的清水,带着些水龙头的铁锈味儿。
这味刚开始的时候还真让人受不了,不过除了难闻些也没害处,扔二三两橘皮下去就好。对面的宿舍楼中也有了动静,开门声、水声、铁器碰撞的声音、说话声,此起彼伏,安静随风去吧!恢复了日常的热闹与欢腾,纵使是寒风也吹不干孩子们尚未展现太多的热血。
洗漱过了,结伴一名要好的舍友下楼,查看查看昨天的扣分情况,便走向了食堂。汤粉处的人似乎多了,暖暖的粉面下肚,这滋味儿!可惜我们必须与这滋味擦肩,毕竟还有一场小考试等着我们。
携一份手工制作的三明治,面包虽然不算整齐,但老阿姨们对于馅料的口味可是拿捏准确。走向教室,教学区这边还算安静,可我们楼上的初三班级里时不时有人影闪过,还传出了问题目的声音。推开冰冷的铁门,看来我们并不是捷足先登,课代表已经在讲桌旁准备起了早读材料。
座位上的一些同学也手拿早餐,一般不是汤水类的,班委们是不会在意的。所以,在教室吃早餐也成为了日常。鲜香混着些木桌和纸张的味道,也不算难闻,这股味儿会在老师临进前消失,这大概是老师永远也不知道的味道。
这段时间不会很长,课代表作出了开始早读的姿势,为了最后一节课的小测能好一些,也算“临时抱佛脚”了。不过还算有用,至少没有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心情还不错,人群的走向也往食堂而去。
初一真好,来到食堂的时候还能打得到饭,也能找到可以坐的位置,可这也只有10分钟,10分钟后又又另一批大军,那时才是真正的人头攒动。最长的队伍在18号窗口,那里经常有位老大爷,当你只加些白菜的话,他会给你一勺肉汁和一些酸菜,虽然很少,但也博得大家喜爱。“同学!
过来这边啊!这边儿少人!”,没有人理会这个吝啬阿姨的叫喊。
轮到我们了,照旧的豆芽蛋皮,上面还有肉汁与酸菜点缀,份量很足,但只需要4元钱。算是大家都喜欢的搭配了。
饭菜那边也有人进进出出,大多以素菜为主,毕竟肉类还是有些小贵,只有成绩有了些许起色才会去开一回荤。旁边的汤水处有一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刷锅水”的东西,随便你添。虽然名字不好听,但人气可不小,每天这桶也被同学们一勺一勺地“刷”干净。
一边吃着自己的东西,一边看别人的盘里有没有卖相好的菜,有时会去询问名字并记下来。纵使每天的生活都是安排好的,没什么新玩意儿,但我们都能在食堂找到生活的乐趣。“同学,我来帮你吧!
”,值日生的声音。那是我们年级最矮的学生,只有1.2米,在放脏盘子的人群中行动自然十分费力。
但他并不想因为这种天生的缺点而依赖他人,每每努力地将碗筷整齐叠放,就算别人没有注意到矮矮的他,汤汁倾倒在他身上,他也只是瞪一眼就走向洗手池。留下值日生的一脸无奈,可矮矮的身子却也是年级前三十。
吃,看重的是否真的是味道?不然,一面批判食堂的饭菜有多难吃,一面是天天的人山人海,是谁在说违心的话?陪伴你三年的味道,就算不好吃也会习惯,日后更是会怀念吧?
在食堂的氛围中,我是有食欲的,就算只是一个又冷又硬的馒头,也吃得津津有味。同理,无聊的事在大家一起做的时候也显得不那么无聊。学习、读书的枯燥又何尝不是如此?
食堂带来的,先上舌尖,再上心头。
点评:我觉得异常精彩。
第一,写实风格,许多细节组成的一篇,信息量好大。我很喜欢写老大爷、吝啬阿姨、值日生的三处。
第二,发现你美术的视角与描绘,比如由多点组成一个人头攒动的画面,以及气味、色彩、形状。
第三,问题之一:第。
一、二段进入话题有点儿慢了。第四段的前半部分,不要脱离主要话题。
第四,问题之二:错别字或语言表达不妥。
比如第二段“一抷夜风吹的寒刺骨的清水”,是“一杯”;“纵使是寒风也吹不干孩子们尚未展现太多的热血。”“吹干热血”?
初中优秀作文及点评 4
仰望生命。站在生命的某一个高度,寻觅着应该属于生命的极至,我仰望 我竭力仰望着,原本没有边缘的生命却在不经意间显现出若干种近乎答案的至高点或者称之为至低点 那是一株 悬崖之松 松将其仅有的根深深的,坚实地扎入崖的边缘,树干已经枯萎到看不到半点清新,枝条上再也找不出一粒果实,但松却依然如呵护孩子般呵护...
初中优秀作文及点评 20
漫步历史。岁月悠悠,弹指一挥。追寻古人遗留下的尘土,漫步在历史长河,走进那充满诗韵的人生。手捧一卷泛黄的诗经,传透过历史的窗户,似乎又看到了那猛浪若奔的汨罗江。一个头戴巍峨之冠,身披兰草之服的男子伫立江边。江水激起千层浪,似乎在警告他的靠近。耳边回忆起渔人的话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他苦笑一...
初中优秀作文及点评 24
品味 论语 聆听朗朗的诵读声,细品泛着清香的书卷,细读先人饱含哲理的文字,我寻找着古人留下的智慧之井,寻找着古代文化璀璨的一页,寻找着字里行间中无限的哲理。终于,我找到了它 论语 品味 论语 我品到了无限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开 论语 我的心灵被第一次撞击到。这句话,揭开了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