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参考译文。
苏轼《赤壁赋》参考译文erkai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我们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应和。
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延绵不绝。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的寡妇听了哭泣。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
“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当年)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呢?何况我同您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
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
(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读后感随笔
苏轼 赤壁赋 读后感。苏轼的 赤壁赋 有两篇,一篇写于元丰五年 1082 七月,一篇为十月。前者写水,后者写山。无论写水还是写山,都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文世界观,表达了自己对生命里程的自我观照 无论世事怎样换山换水,只要能够紧紧把握住人文自我,生命就会丰富起来,生命的内蕴也会深刻起来。有了这种观...
赤壁赋读后感
篇一 赤壁赋读后感。苏子前 赤壁赋 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 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 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 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
赤壁赋读后感
苏子前 赤壁赋 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 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 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 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 或曰永恒 如山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