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

发布 2021-02-25 03:33:28 阅读 6671

高考作文立意---实题虚写法。

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虚”指抽象地写。

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

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唤起自己写作的冲动,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实题”若一味求“实”,直接而又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既不能“精骛八极,神驰千仞”地驰骋联想和想象,又不能写出深度地思想和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实题”要“虚”写。“实题虚写”,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者感悟或领悟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思想。

例如作文题目“回家”,如果单写从外面回到身体憩息的“家”,体会“温暖”、感受“亲情”、享受“安逸”、得到“自由”,就是“实题实写”,会出现选材千人一面、乏味雷同的情况;如果赋予“家”另一种含义,把“回家”虚化,写回到心灵的纯真净土、生活的自然之境、生命的归依之处,这就是“实题虚写”。

方法:一、立足本意,把握特点,理解其基本含义。

要从事物的特点和作用入手,快速定位,找出它的比喻义——象征的精神品质或哲理意蕴。如果以《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就应该理解“窗”的特点和作用是把封闭的空间打开,使其展示、了解、沟通。

据此可立意为:放眼世界,展示自我。如果以《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就应该理解“桥”是原本相隔的事物之间沟通连接的纽带。据此可立意为: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如果以《路口》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就应该理解“路口”是选择,转弯,一般都是迷茫、彷徨、徘徊时出现。据此可立意为:人生关键时刻,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立足现实,联想拓展,赋予其现实意义。

例: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色彩”是实在的、可视的,贵在能跳出有形色彩的方框,通过联想、虚拟去写无形的“色彩”,如环保主题:“绿——生命的色彩”。爱国主题:

“红色,我们的国色”。民族主题:“黄色,我们的骄傲”。

怀念主题:“黑色,我心中抹不掉的痛”等。

也可以运用“添加因素法”快速打开思路。

例:以《窗》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运用添加限制词语的方法,可以填“打开世界之窗”“开启心灵之窗”“学习新知识之窗”“探索奥秘之窗”“理解父母之窗”“了解传统文化之窗”等等,只要找到合适的载体赋予现实积极的意义即可。

练习:1.以《镜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立足现实,由实到虚,联想拓展:可以写以史为镜、以邻国为镜;可以写学习“镜子”精神,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可以写对自己要象明镜一样严于解剖自己,多看自己的不足,对别人要用哈哈镜,宽以待人……

2.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总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有关的问题,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23年江西省高考作文)

立足现实,由实到虚,联想拓展:可以写“呼唤黑脸”,实际是呼唤像包公那样执法如山的人——呼唤公平、公正。还可以写“政治变脸”“天有不测风云”,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种变脸的前因后果给后来政治家的启示;还可以写“阴晴不定的脸”,**风云变幻,里面掺杂着某些经济规律或人为因素;还可以写大自然的变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样写既显得视野开阔,又不会与别人雷同。

3.《面对大海》(2002上海高考作文)

抓住特点,由实到虚,联想拓展: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由大海浩瀚辽阔,联想到曹操东临碣石时“豪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所以,行文时要尽可能联想想象,创设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大胆地在虚设的空中驰骋。

4.《今年花胜去年红》(2023年辽宁高考卷)

可用“实题虚写”法联想拓展:“今年”、“去年”可以理解为非实指,只不过是时间概念而已,换言之就是“现在”、“过去”;“花”也要虚题实写,可以把它理解为“农业之花”、“工业之花”、“科技之花”“生活之花”,“物质文明之花”,“社会发展之花”等;“花胜红”理解为“某某之花”在自身发展固有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越来越好,并进一步分析“胜”的原因、影响、意义。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2023年江苏卷高考作文)

路,在这里既可以实指,如公路、铁路、石板路、泥泞的小路等等,从实出发,可以从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谈“人应该怎样走路”,可以从城市管理等方面,“人应该如何管路”这样写显得僵死呆板。我们应实题虚写,找准路的虚指(比喻、象征)意义,进一步立足现实,联系拓展:求学路、创业路、致富路、强国路等等。

或者由实到虚,开掘事物的象征意义,层层拓展,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样,文章的意韵就会更加丰厚、深远。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人可以在无路处开辟出路”,“不要一窝蜂地挤向同一条路”,“地上本有路,大家不去走,也不成其为路”,“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等等。

6.《提篮春光看妈妈》(2023年安徽高考卷)

看妈妈”,可实指母亲,作文的主旨应是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表达对母爱的感激之情。“提篮春光”是“怎么看”,是方式,即怎样回报母爱。其中的难点是“春光”,“春光”是具体而美好的事物,是无形而又可感的、令人愉悦的东西,依据“实题虚写”的原则,就应理解为回报母爱的方式就不能停留在金钱物质层面,应侧重在精神层面,象征着“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全都写母爱,肯定会出现立意雷同、千篇一律的局面。有的学生独辟蹊径,实题虚写,将“妈妈”升华为“祖国妈妈”立意自高一层,令人耳目一新,据说均得到48分以上的高分。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请你从以上看法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看法,以“墙与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议论表示赞同或否定,可以编写故事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题”。话题“墙与门”,是一个并列式名词短语,包含两个具体的物象:“墙”和“门”。

“墙”,就是人工筑成的屏障或外围,起隔离或隔断的作用;“门”就是“墙”上的或车船上的出入口。由此可见,就话题的本来意义而言,“墙”与“门”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世界上没有无“门”的“墙”,也没有无“墙”的“门”。以“墙与门”为话题作文,若“实”打“实”、“实”对“实”地写,除非你写说明文,具体说明“墙”的定义、种类、构筑材料、构筑方法、墙的作用、墙的历史等等。

一味求实地写,就必然写不出深度、写不出思想,也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和作用,也不符合命题材料对话题意义的说明和指属。材料中“现实主义者”说的“这个世界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已经解释和说明了“墙”和“门”的意义指属和内涵。“墙”意味着隔膜、封闭、闭关自守,“门”意味着沟通、开放、敞开胸怀。

所以,你必须按照作文题的立意指向表达“墙与门”的虚指意义,由此抒发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8.以《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物象,我们如果“实题实写”,必然要写“井”的深浅多少,“井”水的咸淡与否。而新加坡作家尤今实题虚写,却从一口古井感受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他说:

“有一类人像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他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都不会多看他一眼。可是,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奇的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清,清澈见底;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

这类人才美不外露,又大智若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你掏了又掏,依然掏之不尽。

每次掏出来的话,都闪烁着智慧的亮光。文章最后说:“古井,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是你的造化。

”由今的这篇《古井》,以物象“古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古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古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统一,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高考作文立意思维

高考作文立意思维。高考作文立意思维。四川省双流县中学陈剑泉。此文发表在杂志 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xx.12 摘要 立意思维是写作思维的重要思维之一。高考作文是 戴着镣铐跳舞 总要受到所提供材料的限制,因此,考场作文的立意必须 符合题意 即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材料所限制的范围,必须从提供的材料确...

高考作文指导 立意

高考作文命题中有许多材料,提供的是自然现象或物体,若仅就其本身 原地踏步 很难立论。对这些托物类的命题,就应该展开联想想象的双翼,开辟发散思维的通途,分析相似的社会现象,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自然而社会,从而探求文章的主题,确立文章的立意。如 从一个人的成长看来,先要学会走,然后...

高考作文指导 立意

高考作文命题中有许多材料,提供的是自然现象或物体,若仅就其本身 原地踏步 很难立论。对这些托物类的命题,就应该展开联想想象的双翼,开辟发散思维的通途,分析相似的社会现象,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自然而社会,从而探求文章的主题,确立文章的立意。如 从一个人的成长看来,先要学会走,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