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作文名师点评

发布 2021-02-21 06:02:28 阅读 3976

“上善若水”真可以“任方圆”?

今年高考,湖北考生到底要写什么作文?大家都说是“上善若水任方圆”。甚至有**报道,某考生居然考前押中了此题。

然后是“阐释学”大行其道,有的**请了各方面的所谓专家、名人“审题”,一副努力阐幽发微的样子,争说着作文题中的无穷奥妙。

因为大家觉得其中有“无穷奥妙”,所以又说它“很哲学”。按照大小阐释学家们的看法,“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哲学命题,“方圆”则是中国人传统的人生智慧与人生哲学,在乎世界观与方**之间。两层意思碰撞在一起,自然是“很哲学”无疑了。

“很哲学”的看法到底是褒扬,还是一种批评或者揶揄?说不清楚。哲学并不可怕,但如果是“很哲学”,意思大概就有些变味。

我们的高中生除了死记硬背,到底学过什么哲学?就算是学过某种冠以“哲学”之名的课程,其本质也不会是什么哲学或曰智慧,而是别的东西。而在考试的意义上,它只是一堆抽空了内涵的概念及其相应的标准答案,学生要做的就是牢记之。

但我以为,高考作文题带点哲学味也不稀奇。有人说,法国高考作文是“哲学作文”.360fww.

,比如2023年理科类高考作文题是“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文科类为“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2023年文科类为“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其实美国“高考作文”的哲学味也未必逊于法国,看看“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之类题目,就已一目了然。

湖北高考作文“很哲学”显然不是错,相反通过高考作文引导学子作点哲学思考,也算是“与国际接轨”。在现代社会,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教育的失败。问题是,我们的“很哲学”只是貌似哲学,而实际上并不提倡真正的哲学思考。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结论在几千年前就下了,极少有质疑的声音。“上善若水”是结论,“任方圆”是智慧,唐代诗人顾况把两者结合成“上善若水任方圆”,还是一个结论。我们要考生做的,是谈心得、谈体会,是对古人的智慧作出阐释。

一道高考作文题,已经暴露出中国教育的一个典型病灶:一切皆有结论,不引导独立思考与质疑,急吼吼地向学生索取“学习心得”,实际上只允许对前人结论进行阐释。

但哲学的真谛是探求真理,关键在探求,正是在探求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真知。值得我们玩味的是,西方很多著名思想家都参加过各国科学院的征文比赛,征文题目大多是一系列开放的问题,没有结论。比如2023年法国第戎科学院曾以“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

人类的不平等是否为自然法所认可”为题征文,卢梭提交了《论人类不平待的起源与基础》一文。甚至拿破仑也于2023年向里昂科学院提交过一篇**,而里昂科学院的征文题目是“要让幸福深入人心,哪一种真理和情感最重要?”

《老子》五千言被我们视为“中华元典”,但它就句句是真理吗?实际上,“上善若水”未必不可以进行反思,所谓“内方外圆”也有理由怀疑。至于“上善若水任方圆”,更是需要我们像卢梭那样,进行个人化的思考。

会不会有考生怀疑“上善若水任方圆”的合理性呢?如果有人怀疑了,阅卷老师会给他打个什么等级的分数?

2023年高考作文名师点评

2009年高考作文名师点评 福建卷。点评 一。命题亮点 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半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考查长久不衰的一种命题形式,但在高考领域却长期被人们冷落。作为自主命题走在全国前列的福建省,今年终于和湖北省一道勇敢地吃了 半命题作文 这一螃蟹,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这也称得上是200...

湖北高考作文点评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xx年湖北高考作文点评。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

语文名师点拨高考作文

每年高考,总有些平时作文基础很不错的考生,爆出让人吃惊的低分。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审题的环节上。如何过好高考作文的审题关呢?技法一 突破着力点。高考作文中的题目或话题是对作文内容的严格限制,因此,审题要首先从这里入手,一旦审清了题目或话题,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握住写作的着力点,避免在用力方向上出现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