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人阅读《万寿寺》的调查报告

发布 2019-09-22 00:19:20 阅读 5711

应用心理学方少颖。

摘要:不同时间段阅读《万寿寺》的“我”,是本文的调查对象。现下的“我”对报告内容作出分析,试图呈现阅读与“我”的关系。

前言:在调查报告这样的一种文体下,选取这个题目与不同时间段的“我”以作调查对象,并不是不通格式。恰恰相反,私以为这也是调查报告的一个很好的方向。

调查问卷的内容结构仅仅触及事物的旁枝末节,填写问卷的主体也不能很好阐释自己,这样得来的材料只能分析出特定界限的原理、意义。对调查报告结构的思考,能帮助我们发见更多的可能性。

调查对象:本文的分析材料,不是来自问卷与统计。而仅仅是不同时段阅读《万寿寺》的“我”,当然也是现下“我”对记忆的追索,并与之对话。

于是《万寿寺》、不同时间段的“我”和其他事物全都漂浮在空间里,旋转排列,组织出意义。

选取此等对象的原由,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在这本书里,稳静与均衡不再作为一个标准,心灵的活动已完全自给自足,它不需要浮面的装饰,这个心灵能自觉它的每一弱点,并决定揭发。

选取《万寿寺》的原因:《万寿寺》在我而言并不算读过次数最多的一本,也仅仅就是三次。不过它绝对是非常特别的一本,在我而言。

我会在不同的时间里思念它,并不同程度的与之对话。走在路上,也会忽然进入书里的某一段。看其他的书,经历事情,全是在阅读《万寿寺》。

自然这个想法也是有源头的,虽说这世界上的思想全是无主之物,不过我是从卡尔维诺那拿过来用的。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提及一个概念: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的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他还在文中举了例子:

一个出色的艺术史专家、极其广博之人,在他所读的所有著作当中,最爱《匹克威克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这本书里的片段,并将生命中的每一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于是,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自我认同下,与这本书的面目呈现。

于是本文的原理、意义,尽在《万寿寺》的阅读里。行文的陈述越具体个人、越主观,所反映的就愈加抽象普遍、越客观。

万寿寺》简介:王小波的书看过有一些,在我以为《青铜时代》是其最杰出的作品,而不是通常人以为的杂文与《**时代》。《万寿寺》作为《青铜时代》其中一篇,在叙述技巧上可谓登峰造极。

值得一提的是,叙述技巧也是他这本书里主题的一部分,这尤为珍贵!在写作上给予王小波帮助的作家中,卡尔维诺是绕不开的一个。卡尔维诺的志愿是**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在《如果冬夜,一个旅人》里,他将十个中断的开头敷衍成一篇文,实在令人叹服。

而《万寿寺》不仅仅继承并发展了卡尔维诺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在文中将其推向一个极致),而且与书的主题是一贯的,于是《万寿寺》成了一个既开放又闭合的世界。我相信这本书已经超过《如果冬夜,一个旅人》了。

讲述《万寿寺》是困难的,因为一本复杂的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在此仅浅述:“我”因一场车祸失去记忆,与《暗店街》主角想寻回记忆不同,“我”觉得丧失记忆而不自知是最快乐的时光。

失忆后的“我”根据工作证上的地址找到“西郊万寿寺”,翻看自己以前的手稿,后来又不甚满意便开始反复修改(开头改写、结局改写等等,故事蔓枝);后来“我”的记忆也一点点地恢复,沦为了新的真实,故事结束时“我”与薛嵩(“我”故事里的人物)合为一体。

第一次阅读之“我”的自白: 一四年十二月,第一次翻阅《万寿寺》。翻了约一百多页,作者不停的改写同一句话,换不同叙述氛围,故事成了网状。

作者不时从**来,对作品评价、解释,并进行修改。“我”不断地投身与被驱离,且对作者及作品产生烦腻。也就直接翻到结尾。

其时,正在寝室。我的面前摊开万寿寺的最后一页,不声不响呆坐不动懊悔不已。这本书第一次阅读,通篇而下最好,可我已经用去第一次了。

回想之前阅读所遭遇的一切,终于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这一页关键的一句是这么写的: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

对于有些书,是无法跳读的,而需要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否则是无法领会某些关键,例如登山看风景,抽离了一步步登山的过程,也就失却了顶上看风景的乐趣。

我”的分析:“我”失落懊悔的缘故在于《万寿寺》通篇都是在为最后一句话增加重量。“我”跳过中间,就无法背负应当的重量,自然也就失却了经验最后一句话的可能。

便如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里说的,若不愿背负重量我们是无法理解那个不愿舍弃财产的年轻人,更不提亚伯拉罕献祭以撒。

第二次阅读之“我”的自白:自第一次翻完《万寿寺》后,不时的想起它、思念它。不息的注目它,好似成了我的一个魔咒。

于是一五年七月,我找来《万寿寺》预备与之作了断。我耐心的从头至尾一字不落的将之翻完,它的枝干曲折,都有了具体的形状,不再模糊不清。于是,得以脱出它的网罗,这是在我意中的。

关于书的主题,又有了新的想法。推迟故事结束,即是推迟死亡的到来。

我”的分析:卡尔维诺借十个**的开头,写出开头魅力之所在,即它的模糊性。开头恰是一个世界将生未生的时刻,一切事物都并无位置,我们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很懂这一点,于是一字不落的翻完,模糊的可能性成为具体的位置,事物有了秩序,魔咒自然也就解除。第二次的“我”说到结束意味着死亡,延展开来就是。创作与阅读都是生命的延展与存在,书的结束意味着无法继续,它成了闭合的东西。

“我”被剩下,无法与之融合。

第三次阅读之“我”的自白:一六年三月,第三次打开《万寿寺》。阅读行为断续,历经时间颇长,基本是在吃饭中、打水间隙里翻完。

值得一提的是,阅读速度很慢,你要知道我阅读速度还不错,有的书是能一分钟一页的。之所以如此,用卡尔维诺的一句话可以很好概括:阅读就是在密林中行进。

因为是第三次看它的缘故,全没有机心,就是细细看作者讲故事。这本书里故事很多,许多。许多都新奇、好看。

你可以很开心的将自己放入故事里,又能随时离开。故事常常是一件事衍生很多故事,重复中又有变化,或者推翻再翻新。它们交织成网,宛若一个世界。

我”的分析:第三次的“我”摆脱了情节、自己的私欲,只是单纯的**、把玩。《万寿寺》成了审美对象,“我”的搁置、经历也是对它**的一部分。

它于是成了一个开放性的所在。在这次阅读以后,“我”随时都能自现实进入《万寿寺》里,读的其他书、经历的事件都是对《万寿寺》的阅读。

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

1.活动开展的由来。过年贴春联是一种重要的春节文化,带有着浓厚的中国民间色彩。那么春联所蕴含的意义又是什么?因此,我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调查。2.活动目的。通过观察 实践 阅读 访问等方式了解春联所蕴含的意义,同时在活动中培养我们收集 处理信息的能力。3.活动方式。通过书籍,上网的方式寻找贴春联的来历。...

调查报告关于网吧的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三一文库 报告范文 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小区周边100米范围内。调查内容 小区周边网吧现状调查。调查目的 中学生网吧消费利弊分析。调查结果 艺海花园周边100米范围内有网吧7家 包括最近拆迁的一家 妈妈陪我先后几次去了天兴网苑 艺海花园小区东门 新时代网吧 艺海花园小区西门 博文网吧 艺海...

关于培训机构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随着工作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加,许多人急需想要一张张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增加自己的优势,所以当今社会陷入了考证热潮,有各种关英语的考试层出不穷,托福,雅思,商务英语,英语口译等,还有各种专业证书,相应的各种培训机构迅速开展起来,吸引了广大学生前去学习,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深入了解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