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 阅读 教科版小学学科网解读

发布 2020-11-11 17:21:28 阅读 7522

专项部分阅读。

海上日出》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是按照“我”在不同天气里**日出的过程来记述的。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讲“我”**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

第二部分(第自然段主要讲“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日出。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主要讲“我”在有云的情况下看到的日出。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总述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写作特点:1.文章按照日出前后的发展顺序,抓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太阳颜色、形状上变化的特点进行描写。

2.作者是在经过多次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文章的。“有时候……”说明了作者对日出进行了多次观察,和前面的“常常早起”相呼应。所以我们要细致地描写事物,必须养成经常观察的习惯。

3.全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形象性。例如比喻的修辞手法,“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把太阳初升时的样子比喻成小孩子的脸。

“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把太阳升起时的样子形象地比拟**负担重担时的样子,真是逼真形象。反问句的运用,“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增强了作者发出由衷赞叹,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全文运用词语准确、恰当。课文在讲云厚时的日出时,运用了“镶”、“透”、“染”,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有厚云时太阳、阳光的动态及颜色的变化。

文中“亮光”、“光亮”、“光彩”、“光芒”只是词序上的颠倒或一字之差,所要表达的意思却不尽相同,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

使至塞上》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象,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又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

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

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松花江上》主要内容: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

分段及段意:

这首歌词共21行,依内容与感情脉络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6行,怀念沦陷的故土。写流亡的东北民众诉说家乡的美丽富饶。

第二层(第7~14行,诉说流亡的凄苦,有家难归。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满怀家乡沦陷的哀痛与逃亡生活的凄苦。

第三层(第15~21行,呼唤光复。用感慨的发问,向故乡和亲人发出急切的呼喊,渴望收复失地,光复故土,返回家园。

写作特点:1、采用哭诉的形式表达了流亡之痛。

面对东北流亡者的悲惨遭遇,面对祖国大片土地的沦丧,作者义愤填膺。于是以流亡者的身份,发出悲怆的控诉。这种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显得真实、感人。

流亡者控诉日军的罪恶,控诉流浪的凄苦,控诉蒋介石的不抵抗。这种内容感人的歌词,再配上以河北妇女哭亡夫的曲调为基调的旋律,词曲珠联璧合,使歌曲成为一首悲怆的哀歌。

2、反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精炼与情感浓烈是诗歌的重要特点。而必要又恰当的反复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这首歌词恰当地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格,比如,两次连用“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突显了怀恋家乡的情感。

“九一八”反复用两次,表达了难忘国耻的情感。“流浪”反复三次,宣泄流浪之苦,以及心中的哀愁。“哪年哪月”反复两次,尽抒期盼回乡的情思,表达驱逐日寇的决心。

最后反复两次“爹娘啊”,仿佛是流亡者大放悲声的哭诉,悲愤之情达到了高潮。反。

复修辞格的使用,不仅强化了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使歌词的节奏感更为鲜明。

狼牙山五壮士》

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

连队的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六班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五位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

写作特点: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了五壮士接受任务,接着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然后把敌人引上绝路,在顶峰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过程。课文的五个部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对“接受任务”的第1段和“引向绝路”的第3段内容,写得比较简略,而对“诱敌上山”的第2段、“峰顶歼敌”的第4段和“英勇跳崖”的第5段这三部分内容,都写得比较详细,从中可以学习到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要求,安排材料的时候,要把更能够突出中心的部分写详细,其他有联系的部分就应该写得概括、简略。这是本课着重讲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

捅了马蜂窝》

主要内容:文章以清新的格调记叙了“我”在童年时代经历过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在“我”7岁时,爷爷和爸爸带“我”去打野鸭。

“我”趁大人去找小船时,受到了村里孩子的刺激与捉弄,受虚荣心理的驱使,冒险用长竿子捅了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得脸都变了形,闯了大祸。文章写出了纯真的童趣和孩子好奇的心理,赞扬了儿童在做了错事后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做法。

分段及段意:

文章是按事情发生、发展与结局的顺序记叙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爸爸和爷爷答应带“我”去打野鸭。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发现了马蜂窝。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写捅马蜂窝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写教训。

写作特点:1.全文充满了童心与童趣。

作者是站在7岁孩童的角度来写本文的。文中写的事,是孩提时颇有趣味的事,而且是被马蜂蜇过这样终生难忘的事。作者开篇先从打野鸭这样的趣事开始,但第2段后却撇开打野鸭而专写捅马蜂窝。

把捅马蜂窝的过程写得清晰有味道。先写因好奇去看其他小孩在马蜂窝前的怪异表现;再写其他小孩激“我”;接着写“我”在不知捅马蜂窝的厉害的情况下,冒险地捅了马蜂窝;最后写被蜇后的疼痛情形。由于作者有切身体验,又如同小孩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使文章童心毕现,童趣顿生,童情洋溢。

2.善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

文章主体部分多为人物的语言与动作描写。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描写手法,目的是通过有个性的语言和动作,去表现人物的个性与心理。首先,这些语言动作都符合孩童的年龄特点,有儿童的个性。

其次,不同心理与不同人物又有不同的语言、动作。比如,“我”开始与村里孩子对话时,怀着来打猎而自诩的心情,说的话轻松自信。后来的对话就有逃避、逞强的味道。

挎皮带小孩说话短快而直率,黄头发小孩的话则有尖刻逼人的味道。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趣味性。

渡河少年》主要内容:

这篇记叙文以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一个倔强、勇敢、自信的少年形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渡河少年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执著向上的生活态度。

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归纳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一个少年没钱却要渡河,摆渡老人不允许。

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描述这个少年跳入河中,毅然自己游过河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作者后来知道少年考入对面中学,以后始终如一地这样渡河上学放学,居然成了名游泳健将,并写信感谢这个已经去世的摆渡老人。

如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我”看到渡河少年游泳过河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我”后来知道的一些有关渡河少年的事情。

写作特点:这篇文章行文流畅,语言优美。

1.通过作者的视角展示故事。

课文通过作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最初没钱渡河而自己游过河的少年,后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游泳渡河,以至成为游泳健将的经历。故事充满了可读性。

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作者写“少年”的意图是赞颂他的品格。作者不用抽象的鉴定式的概念或条文去直白地赞颂,而是艺术地用具体的事去塑造一个可爱的有美感的少年。作者抓住发生在少年身上的一个典型事件———不上船,偏要自己游过河,去诠释少年的美德。

为塑造好这位少年,作者让他处在特定的环境中:要上学,必过河;要过河,必乘船;要乘船,必付钱。作者集中写了少年与老船工的矛盾:

由过河而引起,由无钱而拒载,由同情而相邀,由倔强而拒乘,由此天天不乘船。少年就是在矛盾冲突中才尽显美的品格。

3.行文流畅,语言优美,修辞手法锦上添花。

这篇故事语言生动流畅,描写少年的形象、渡河的样子,老人焦急的神态语言,旁观者“我”的同情等,都刻画得生动具体,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故事锦上添花,更令人回味。如“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少年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衣活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少年泥鳅一般蹿上了河堤。”“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河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行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可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血染的实验报告》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叙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为代价,出色地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的事。一天,卡尔·施密特在研究巨型毒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他忍着剧痛,在5个小时里认真记录了被毒蛇咬伤后的生理反应,最后献出了生命。

分段及段意:

本文共5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 字词教科版

专项部分字词。一 容易写错的字。容易读错的字。竹篙 o 飘逸 y 橙黄色 ch n 恍惚 h 凶猛 xi n 一簇 c 跪着 u 乘凉 ch n 倩影 qi n 咆哮 xi o 惨痛 c n 关隘 i 黝黑 y u 摇曳 y 捅蜂窝 t n 埋怨 m n 奢侈 ch 威吓 h 焚香 f n 哆嗦 s...

四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 古诗文 教科版小学学科网

专项部分古诗文 古诗三首。使至塞上。唐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者简介 王维 701 761年 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 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 维摩诘经 是维摩诘向 们讲学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 阅读 语文S版小学学科网

专项部分阅读 一 种子 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的是在交采集的树种时,有个小女孩交的树种虽然不多,但粒粒饱满,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表现了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特点和纯朴 诚实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