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习习惯分析:大多数同学喜欢上数学课,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如:作业书写工整,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积极,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同时学生学习习惯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完成不及时,韩秀峰等同学自由散漫,比较调皮,需要时时督促,没有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双基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难题的能力,能解决简单的分数混合运算,能正确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式解答。少数同学基础知识薄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例如李洪恩等同学反映很慢,对于口算、计算都经常出错,学习数学十分困难,因此本学期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大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做好优生辅导和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的内容有: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共六个单元。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 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
2、能力目标:
会解比例,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的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成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4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经历对“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6 通过系统的整理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结合有关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结合有关的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重点:
1、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与运用。
2、比例的意义与运用。
3、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圆柱与圆锥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与运用。
2、比例应用题的思路训练。
五、教学措施:
a)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b) 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c) 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d)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难点。
e) 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
f) 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g) 保证必要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共60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单元课时。一、负数3课时。
二、 圆柱与圆锥(9课时左右)
1. 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三、 比例(14课时左右)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 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左右。
四、 统计(2课时左右)
1. 节约用水1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左右)
六、 整理与复习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应用4课时。
第一单元负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标准》第二学段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能力目标: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3.情感目标: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五、课时安排。
认识生活中的负数1课时。
认识数轴、比较负数的大小1课时。
负数的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生活中的负数。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题。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每天都接触的气温引入负数,呈现了教室里和教室外学生利用温度计观测温度的两个场景。让学生学习负数的写法和读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负数比较熟悉,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2.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3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教学例1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没错。(结合课件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我们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学生回答4摄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
(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六年级下册数第一周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计划。一 学情分析 学习习惯分析 大多数同学喜欢上数学课,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如 作业书写工整,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积极,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同时学生学习习惯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完成不及时,韩秀峰等同学自由散漫,比较调皮,需要时时督...
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上第一周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 提出问题预习展示。1 交流预习情况。2 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3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结合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得出 做这个风筝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条?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二 研究问题指导点拨。1 根据问题在小组内交...
六年级下册开学第一周周记
经过了一个暑假以后,原来,上学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周末,我打开大门,见到了好久不见的同学们,见到了熟悉的电脑 投影仪,还见到许久没有坐的桌椅们,一股熟悉而又温暖的感觉,正向我扑面而来。上课了,还是和以前一样,吹一声口哨,同学们立马飞奔着跑向自己的位置,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不过,在这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