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语文半期测试题

发布 2020-06-17 09:42:28 阅读 6980

七年级语文。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

学号姓名总分:

1、语言文字的积累。

1.下面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瞬(shǔn)间水藻(zǎo) 栖(qī)息忍俊不禁(jìn) 清洌(liè)

b.秋波澹澹(dán) 树冠(guàng) 枯涸(hé) 论(lún) 语褐(hé)色。

c.倔强(jiàng) 乌桕(jiù)树蹂躏(lìn) 猝(cù)然长逝沙堤(tí)

d.执着(zhuó) 风韵(yùn) **(huò) 玲珑剔(tī)透贪婪(lán)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小心翼翼鹤唳云端险象迭生

b.心痛如割头晕目眩阴晴园缺。

c.盘虬卧龙坚忍不拔心旷神怡。

d.曲径通幽迫不急待繁弦急管。

3.下面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

b.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c.当他突然地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d.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4.在最恰当的词语上打“ √

①.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a.

沐浴着 b.对着 c.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a.

睡着 b.躺着 c.放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a.

吹绿 b.唤醒 c.摇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②.理想是闹钟,(a.敲碎b.惊醒)你的**梦……

5.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在山的那边》一文中所说的"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b.《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一种独有的乐趣。

c."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句诗并不矛盾,因为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d.《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济南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然后紧扣"山"和"水",铺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文中写山景,先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次写城外远山,再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6. 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

a. 我校开展了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的活动。

b.屋子里放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c.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我的教育太大了。

d.谁也不会否认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7.下列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定神细看,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c.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

d.山坡上的纤纤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8.“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文默写填空。

1闻道龙标过五溪。

2)《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

3)山光悦鸟性。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的优美风光的两句是。

6)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更清洌了。

7)《钱塘湖春行》是一首(a.律诗 b.词 c.曲)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诗中表现初春景象的两句诗是。

8)《天净沙·秋思》是一首(a.律诗 b.词 c.曲)表现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2、阅读理解。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⒃,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省( )罔( )殆( )诲( )

10.成语有的**于古代文献,请写出文中的三个成语并对其中之一作出解释:

11.请写出下列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说:通" "意思是。

女:通" "意思是。

知:通" "意思是。

12.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13.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是( )

a.任重而道远 b.温故而知新 c.思而不学则殆 d.学而时习之

14.孔子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借鉴)”。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5.文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的喉咙,唱出( )的曲子,跟轻风流水( )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 )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6.依据原文填充词语。

17.“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杨柳风”指的春风,你还知道春风的哪些别名吗?

18.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文中春花和春雨的特点:

春花春雨。19.在上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是。

理由是。20.举例说明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至少两种)

21.文章第三段中,哪一个词语能说明在下雨的同时,还有微风在吹拂着?

四)蜻蜓和蚂蚁。

逛来逛去的蜻蜓,整个夏天尽是唱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已在眼前了。

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张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晨的日子,已经逝去了。 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蜓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嫡咕咕。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人儿!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的;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朋友,我可觉得奇怪;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

在我们暖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跳舞呀,一点钟接着一点钟的,玩得头都晕了,哪有工夫去想工作啊!"

那么你--"

我整天唱我的歌,满不在乎。"

唱你的歌曲!嘿,多美呀!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

22. 蜻蜓为什么变得愁眉苦脸?

23.蜻蜓又唱又玩的时候,你猜想蚂蚁在干什么呢?

24.文中最能表明本文主旨的一句是:

25.蚂蚁最后说了一句"多美呀",这是( )

a. 赞美蜻蜓的歌。

b .羡慕蜻蜓又唱又玩的快乐生活。

c .暗地炫耀自己的安乐生活。

d .讽刺蜻蜓只顾着玩乐,不工作,结果自作自受,还不知悔改。

四)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2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子: 食: 是。

27."天帝使我长百兽"中的"长"是个多音字,请推断它在这里应该读什么?

请写出它的读音来:长( )

28.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故事:

三、作文:以下任选一题。(50分)

29.秋风中,操场边,落叶的梧桐十分伤感地对乍开的菊花、苍劲的雪松说……

请展开你丰富的想像,揣摩一下梧桐对菊花雪松说些什么,菊花和雪松对梧桐又会说些什么。补充情节,完成作文,题目自拟,字数500左右字。

2023年半期测试题

初三物理半期测试题。班级姓名考号分数。一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 春天,柳絮飞扬 b 夏天,槐花飘香 c 秋天,黄沙扑面 d 冬天,雪花飘飘。2 在下列事例中,目的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 在坦克的轮子上安装履带 b 在铁轨下铺设枕木。c 将背包的背带做的...

2019九年级半期测试题

2012年上坝中学九年级半期测试题语文。全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 30分 1.汉字积累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咽喉吞咽哽咽呜咽。b.看家看见看护看茶。c.强调倔强强迫勉强。d.挑明挑衅挑灯挑拨。2 词语积累 下列形近字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3分。妥...

2023年秋季学期七年级地理半期测试题

2011年秋季学期七年级。地理半期测试题。班级姓名。一 填空题。1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之比。2.地球的真实形状是的球体。3.沧海桑田 说明地球表面形态处于的运动与变化之中。4.世界上有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两大火山 带。5.在近现代世界人口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