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林志强语文工作室〕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相信读书是件挺好、挺有价值的事:大概也说得上是一种共识,至少是赞成的人远远多于反对的人。所以,倡导“全民阅读”应该受到拥护。
不过,“全民”这种提法很容易让人想起传统的“政治动员”模式,再加上一年一度地“轰”一阵子,就更像了。我总觉得读书是私事(这里说的读书当然不是指上学),也就是说读不读是个人的自由。禁止读书和强迫读书都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因此,“倡导”不仅不应变成“政治动员”,而且也不应变成“道德劝说”(仿佛不读书就意味着“趣味不高”或“素质低下”什么的)。据称阅读率每年都在下降,但读书风气的日渐淡薄,原因很复杂,不能因此就下某种道德判断,感叹“世风日下。
还有,倡导的理由也值得稍作辨析。比方说,如果把养成良好的读书风气与“提高国民素质”挂在一起来论道,不能说就没有道理,但用在这里却有点大而无当。试想要是有人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响应“提高国民素质”的号召,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
我觉得那会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那位男主角,一向主张独身主义却因突然陷入情网而决定改变初衷,为自己想结婚找的理由竟然是:“人类不应该绝种。
再比方说,“知识改变命运”一说倒是很有感染力,但其效果多半是让人更想考上大学(错过年龄的则只能悔不当初),因为绝大多数通过学“知识”成功“改变命运”的范例,其第一步都是考上大学。比如张艺谋,要是没考上电影学院,也许至今还在工厂里呆着。这个道理谁都懂,要不然高考何以会成为“干军万马过独木桥”?
所以,这个理由用在这里也不太切题。我觉得我们在“读书日”倡导的肯定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
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小一点的理由,也许用在这里还比较合适,那就是:阅读会给人带来乐趣。这种乐趣既不同于求名求利干事业所带来的满足,也不同于纯粹的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愉悦。
它有点独特。有经验的人甚至会说它有点奇特,因为阅读满足的是人类这个物种固有的一种奇特的内在需求。再说响亮些,阅读会使人拥有另一重生活。
这个理由尤其值得对青少年一说,因为这是一种人生经验,不告诉他们,他们当中就可能有人会错过。
说到这里我才说到正题:**在倡导读书方面该做些什么?卑之无甚高论,我认为**如果有心倡导读书,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一年一度地表示忧虑或发出呼吁,而是尽可能地把阅读的乐趣给展示或传达出来:
但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的本职工作,即持之以恒地提供有效信息,用俗话说就是“为书做媒”。如果**为了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而本末倒置地改为用书为自己做媒(把自己“嫁”出去),按我的经验就不太可能提供有效信息,也就是没有尽职尽责。我在这里想再次表达我的一种希望:
值此社会转型期,我希望我们的**不至于一半还是宣传机关,另一半已转成了娱乐产业。
摘自《中华读书报》07年4月25日朱正琳《**可以做什么》)
1.依据文意,不宜作为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的一项是
a.读书是一件挺好、挺有价值的事。
b.读书会给人带来乐趣。
c.读书会使人拥有另一重生活。
d.读书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倡导“全民阅读”应该受到拥护,但不能有政治动员的模式与道德劝说的架势。
b.不读书的人一定是个“趣味不高”的人,阅读率每年都在下降的社会必然是个“世风日下”的社会。
c.“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说明,“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不太切题。
d.**在倡导“全民阅读”时,不要说教,而要尽可能地把阅读的乐趣展示或传达出来,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3—5题。
讳辩。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
“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略有删节)
注]①二名不偏讳:偏,本作“徧”,都,普遍。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
“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言征,言征不称在。”二名不偏讳讲的是避讳的一条原则,即名有两个字的可只任讳其中的一个字。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得罪:获罪:
b.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法制:法令制度。
c.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触犯:冒犯、冲犯。
d.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凡事:不论什么事、所有的事。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b. 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曾经给李贺写信,劝他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但遭到与李贺争名的人诋毁,这正是韩愈写《讳辩》的原因。
b.在《讳辩》的第二段,作者引用《礼记》的论述是为了证明李贺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并不违犯“二名律”与“嫌名律”。
c.韩愈在引古援今证明君子“不偏讳二名”、“不讳嫌名”后,从士人当守何法及当学什么的角度,揭露了避讳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d.韩愈在《讳辩》中,采用了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的方法,深刻而透彻地驳斥诋毁者,第二段及末段的归谬法,给诋毁者有力地一击,使之陷入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35分)
三、(32分)
6.阅读《庄子》的选段,按要求答题。(10分)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
”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
“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
儒者,冠圆冠者知天时,履勾屦①者知地形,缓佩玦②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
‘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于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外篇·田子方》)
注]①履:穿(鞋)。勾:方。屦:鞋子。 ②缓:穿玉玦的五色丝绳。
⑴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
译文: 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译文: 你从《庄子》的选段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庄子在讲这个道理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5分)
2024年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福州一中林志强。一 古代诗文阅读 27分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 离骚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王羲之 兰亭集序 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 滕王阁序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 锦瑟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 陈情表 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
2024年福建高考模拟试卷
右图为 我国与全球同纬度太阳辐射总量对比图 读图完成1 2题。1.我国不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最大的地区在。a 20n附近 b 25n附近。c 30n附近 d 35n附近。2.图中a地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同纬度全球平均值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东南地区。a 白昼时间短 b 云雨天气多。c 无沙漠分布 d ...
2024年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二
福州林志强语文工作室 第 卷 选择题,共15分 一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2题。相信读书是件挺好 挺有价值的事 大概也说得上是一种共识,至少是赞成的人远远多于反对的人。所以,倡导 全民阅读 应该受到拥护。不过,全民 这种提法很容易让人想起传统的 政治动员 模式,再加上一年一度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