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基础训练

发布 2020-04-03 18:01:28 阅读 1077

第一章第一节。

观察图示,问答问题:

1)地球仪的“地轴”与桌面的夹角应为()度2)眼前我们看到的地球仪上的半球范围大部分为()半球。

3)在此基础上,将地球仪按地球自转方向转动180°,眼前的半球范围中将会有。

a.90°w经线 b.印度半岛 c.90°e经线 d.澳大利亚

第二节读图回答:

1)写经纬度:

a___bcd

2)位于热带的点___

3)冬至日以上四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_

4)以上四点中最冷的是___点。

5)位于南半球的点是___

第3节:读下图,回答:

1)在甲、乙、丙三幅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是___它表示的范围比其他两幅___但表示的内容要___

2)在地图三要素中,辨别地图三要素是该题中如何辨别___

3)在乙图中,可以看出杭州位于上海的___方向,上海位于苏州的___方向。

改19、现有一张边长为1米的白纸,让你来画一张学校地图(假设校园的边长为400米),完成下列问题。

1)学校地图比例尺是。

2)如果把该比例尺放大一倍,此时的比例尺为___这时这张纸还能画完校园吗?如不能,还需几张相同的纸?

第四节。p20改19、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蓝营军团准备对红营军团打一次伏击战,假如你是蓝营军团参谋长,请你根据红营军团的必经之路地形图,制定作战方案。你将在何处埋伏军队?

改20、野外考察。

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一次登山活动,其具体要求如下:

目的地:a地区。

任务安排:一组:体验攀岩的刺激,把红旗插在该地区的第二高峰上。

二组:沿河流行进,观察河流两岸的植被状况。

三组:翻越该地区的最高峰。

1)请帮他们选择合适的起点,并说明理由。

2)三个小组从起点到目的地分别沿什么方向行进?

3)经测量计算,甲乙两山峰之间的实地距离是多少?

4)请推测,哪一组最先到达目的地?其目的地的地形名称是什么?

第二章第一节p23改21、连线题

将下列地理界线与其相关的大洲连接起来:

北美洲和南美洲a.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和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欧洲d.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非洲c.巴拿马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d.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和非洲e.白令海峡

p24改22、读东西半球图回答:

1)既被赤道穿过,又被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是。

2)既有阳光直射,又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大洲是。

3)既被赤道穿过,又被极圈穿过的大洲是___

4)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的大洲是。

5)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___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

6)从赤道与0°经线交点自东向西绕地球一周经过的大洲是。

第三章第二节p38改19、读图回答:

1)该图示意___半球某区域的等温线的分布情况。

2)冬季等温线在陆上向___高纬还是低纬)凸出。其原因是 。

3)如果a、c为陆地,b为海洋,则此时是___季节。

4)若b是亚欧大陆,那么a是___洋,c是___洋。

p39改21、读a、b、c三地全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

1)这三个地点都位于___半球(南或北),理由是。

2)四季变化最显著的是___地,处在寒带的是___地,处在热带的是___地。

3)b地最冷月为___月,气温约为___最热月为___月, 气温约为___

4)三地中,年较差最大的是___地,其年较差约为___年较差最小的是___地。

第三节。p43

19、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c点的降水量为___b点的降水量为___

2)世界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在___点,是因为它地处___气温___蒸发量大,降水量也大。

3)世界年降水量最少的在___地区。

4)世界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

5)在b处南回归线大陆东岸降水___西岸降水___

改20、读某地的降水量统计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1)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是 ,降水量达到 。降水量最少的月是月。

2)从降水类型上看,这里属于( )

a.全年多雨型 b.全年少雨型 c.全年湿润型 d.冬雨型。

3)这里所处的纬度地带最有可能是 。

第四节p44改4、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b两点(如图),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p45改14 :2023年、2023年、2023年夏季奥运会分别在雅典、北京、伦敦举行,下图是上述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图。读下图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雅典终年温和湿润 ②伦敦各月降水比较均匀,降水量季节变化小

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④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雅典正值高温多雨期。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第四章。第1节

p48改6、如图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个省级行政单位中,①的人口密度最小b.四个省级行政单位中,②的人口数量最多。

c.四个省级行政单位中,③的面积最大d.四个省级行政单位中,④的人口密度最小。

p49改8、根据图①、②三个区域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完成题。

影响③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

经济发展水平高。

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改11、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令,民间婚娶,依《朱子家礼》进行,即男16岁,女14岁,听其婚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

按照明太祖的该法令,明朝将出现( )

a.较高的出生率。

b.较高的死亡率。

c.生育时间缩短。

d.亲子年龄增加。

第二节。p51

改1、现在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落成,汉语也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它是世界上()语言.

a.使用最广泛的 b.使用人口最多的 c.最晚出现的 d.最简单的。

p52改9、下列连线错误的是()

a.伊斯兰教徒--穆斯林b.佛教流行于--东亚、东南亚。

c.**教流行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d.犹太教流行于--中国。

改12、《西游记》种的唐僧西天取经的“西天”和“经”分别指的是( )

a.西亚、伊斯兰教的经典著作 b.阿拉伯半岛 、 **教的经典著作。

c.耶路撒冷犹太教的经典著作 d.古印度,佛教的经典著作。

第三节。p57

改18、将下列各民居及其相关内容用线条连接起来.

西双版纳冰屋高温多雨

因纽特人窑洞严寒

黄土高原傣族竹楼冬冷夏热。

第五章。p58

改3、小刚业余喜欢摆弄电脑,他发现自家电脑,电源产于马来西亚,硬盘产于日本,主板产于美国,内存条产于韩国……,对此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南北对话。

b.国际矛盾和冲突剧烈。

c.国际合作。

d.南南合作。

改年6月,世界杯足球赛在巴西举行,许多纪念品来自中国。中国和巴西之间的合作交流属于( )

南北差距”b.“南北对话”c.“南南合作”d.和谐共处。

p59改1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图中甲、乙、丙、丁四国被誉为“金砖四国”,分别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读图回答:

1)“金砖四国”中,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代号是___有“咖啡王国”之称的国家代号是___

2)“金砖四国”中,没有太阳直射机会的国家名称是___

3)图中甲国东面濒临的是___洋.

4)下列四幅图中为丁国著名景观的是___

第1章单元检测。

p61改1、甲乙两人计划徒步旅行世界,甲计划沿赤道旅行一圈,乙计划从北极出发沿0°经线到南极,在理想情况下 (

a.甲乙两人的行程相同。

b.甲的路程是乙的两倍。

c.乙的行程是甲的两倍。

d.甲乙两人的行程无法确定。

改2、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为温带地区,这一点地理坐标应是( )

a.23.5°n,180b.66.5°n,180°

c.66.5°s,20°w d.66.5°s,160°e

改3、上海的杨阳傍晚给美国纽约的姨妈打越洋**,语言表述最为正确的是( )

a.姨妈,早上好b.姨妈,上午好!

c.姨妈,下午好d.姨妈,晚上好!

改5、在南极上空看,甲机沿南极圈作逆时针方向飞行;在北极上空看,乙机沿北极圈作顺时针方向飞行,这两架飞机的飞行方向( )

a.都自东向西飞行。

b.都自西向东飞行。

c.甲机向东飞行,乙机向西飞行"

d.甲机向西飞行,乙机向东飞行。

p63改22、读下图回答问题(18分)。

1)请在图中用蓝色笔描画出0°经线和赤道。

七年级上册地理基础训练答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基础训练答案 人教版 第一单元地球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四 课堂训练。1 球体,6357千米,6378千米,6371千米 1亿,4万3 月食 海边先见到远处船的桅杆,后见到船身 站在大地上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 站得高,看得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等等。4 比例,...

七年级上册地理基础训练答案

广西崇左市11 1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期中测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棋盘似的正方体 b.倒扣的盘子 c.球体d.圆形。2.地球的表面积是 a.5.1亿平方千米 b.5.1亿千米 c.5.1亿立方千米 d.5.1平方千米。3.划分东西半球的经...

七年级下册地理基础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基础训练。一 选择题 共20小题 1 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极地区就是北冰洋 b 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 c 北极地区不包括格陵兰岛 d 北极地区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2 下列有关南极地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海拔高,南极洲被称为 冰雪高原 b 气候酷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