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发布 2020-04-02 10:43:28 阅读 5650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西方: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 东方:女娲(wa)抟(tuan)土造人。

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其人类进化的轮廓。

公元前三千多年,西来的两河流域和非洲的埃及率先进入了文明时代,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也呈现出文明的曙光。

遍布中华大地的原始文化遗址以及由多种图腾组合成的龙开图案,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化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和阶级逐渐萌芽。

中史中传说炎帝、黄帝、尧、舜、禹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这一时代在社会生产和文化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炎高和黄帝作为先民的杰出代表,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我国境内的人类。

一、名称:元谋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170万年以前,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确定最早的人类。

特点:a、制造工具(打制工具) b、碳屑和呈黑色的烧骨——知道用火(天然火)

二、名称: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

时间:距今70-20万年。

特点:a、手脚分工明显 b、能够制作和使用不同用途的工具——打成的粗糙石器及木棒 c、用使用天然火,会管理火 d、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e、平均分配消费品。

三、名称:山顶洞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

时间:距今约3万年(1.8万年)

特点:a、打制石器,已掌握靡光和钻孔技术 b、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 c、交换物品 d、群居生活,出现氏族社会 e、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制作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旧时器时代。

其代表是粗糙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用于采集和狩猎。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保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由于生存环境险恶,个体力量薄弱、工具简陋难以生存,因而几十人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并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用“碳14(c14)断代法”测定远古人类生活的绝对年代。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称为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氏族。氏族聚落的居民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1、 认识书p8页上的地图。

2、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都是聚落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时期,并且普遍使用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不同点:半坡聚浇出现于黄河流域,河姆渡聚落出现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种植粟而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半坡聚落住半地穴式房,河姆渡聚落住干栏式房;半坡居民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可以制作彩陶,会纺织。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与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比较。

制作工艺的不同,打制石器是用一块大的石头对预选石块打制而成,比较粗糙;磨制石器则是对预选石块磨制而成,较精致。磨制石器的出现代表着生产力较打制石器时有进步。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的文化。

氏族聚落建立后,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改变了“竭泽而渔”的方法,发展成杨以持续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定民生活的。他们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的就是农耕文化。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远古时代的传说,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远古时代的历史,主要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与传说,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世人,号称神农氏。

黄帝制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通过出土的石制农具、刻画文字性质的陶器及彩陶和骨笛印证了传说与历史事实的一致性。

涿鹿之战: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与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阪泉之战: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今河北怀来)的一次交战。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炎黄阪泉之战争。

通过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炎黄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开成后业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禅让制: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

大禹治水: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平原沃壤化为一片江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灾难,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引领人们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远古民众与自然灾害抗争搏斗的历史过程和伟大成就。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云南元谋,是元谋人。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北京人。一 元谋人。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 2 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直立人遗存中,以元谋人化石最为著名。3 化石是研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灭陈,统一南北。2,大运河的开通 开凿目的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始时间 605年。隋炀帝。概况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云南元谋,是元谋人。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北京人。一 元谋人。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 2 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直立人遗存中,以元谋人化石最为著名。3 化石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