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猜谜活动,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思考这些信息背后反映的中国地理位置并最终落实到地图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
“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
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
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
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
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
(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
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2/3
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精品文档。通过猜谜活动,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思考这些信息背后反映的中国地理位置并最终落实到地图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学习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 课件,...
八年级历史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猜谜活动,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思考这些信息背后反映的中国地理位置并最终落实到地图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学习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 课件,一幅 黄海...
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例
一 背景介绍。本次所上班级为八 1 班,该班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有的甚至是一张白纸。比如 第一次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的是谁?班上居然有好些学生都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非常的被动,要老师不断的去催促。课堂氛围不活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