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下(教科版)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动引力和斥力。
过程与方法。
1、回顾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经历对扩散现象的**、讨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通过演示和观察分子力模型及对物质三态分子模型的类比,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4、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某些生活、生产及大自然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资源及类比手段,激发**物质组成奥秘的兴趣。
2、初步领悟通过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事实,知道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3、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性,了解物理学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
1、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周围有空气、石头、水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分子。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直径:10米=1埃。
2.分子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
4)如何判断是否扩散:可以这样认为:发生扩散后的两种物质不会自动分开,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果会自动分开或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则不是扩散。如水变浊了、扫地时尘土飞扬、铁生锈了等。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用弹簧连着两个乒乓球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r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分子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4.练习。5.小结:
1)、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物质由分子组成。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6、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第二节内能和热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2、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3、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4、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2、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教学重点难点:
1、 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2、 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教具准备:烧杯、清水、热水、墨水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复习:1.机械能分哪些?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教材p7实验**。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小结。6.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2、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3、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4、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2、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教学重点难点:
3、 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4、 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复习 :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三.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1)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2)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3)生活事例: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4)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1)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2)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小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5.练习、6.布置做业。
教学反思: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2、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3、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4、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2、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教学重点难点:
5、 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6、 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新课:复习内能的概念,复习中强调物体的内能是能够改变的。
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上节课讲的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 新课教学。
1. 热传递: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
特点:1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归纳: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例子:锯条温度上升了)
4.热量的单位: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5.小结:1)通过师生共同议论,总结热传递现象。
①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热传递的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热传递的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2)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3)强调: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6、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第三节比热容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九年级物理下
九年级物理下 人教版 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一节弹力。1.概念 由于物体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举例 例如压尺子 拉橡皮筋 弹簧等。弹簧测力计。2.概念 利用弹簧的弹性来测量受到的力的大小的工具。举例 手握式,挂钩式。第二章重力。1.概念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举例 苹果会从树上落到地下。水流都...
九年级 下 物理作业答案
16.1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相同的日照条件下 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湿地温度变化小,旱地温度变化大,因而起到了调节气温的作用。2 设硬纸板的密度为,厚度为h,则 地图 的密度。同理,样品的密度 可得。湿地的实际面积。17.解 1 大理石密度。2 大理石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f mg 2.7 103kg ...
九年级下物理检测题
九年级下物理检测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实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a 起重机吊起重物时,重物的重力。b.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车厢对乘客的支持力。c.跳水运动员从跳台跳下,自身的重力。d.举重运动员将杆铃举起的力。2.蹦床运动是运动员从蹦床弹向空中表演技巧动作的一项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