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福建专版 9

发布 2020-02-20 06:50:28 阅读 7661

课时作业(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时间:45分钟分值: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

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雅”本来是“夏”,指的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

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据著名美学家、《**通俗**论稿》的作者张赣生的研究,中国人产生“俗”这个概念,大约是在西周时代。

从传世古籍来看,《易》《诗》《书》《左传》《论语》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见“俗”字,这不会是偶然现象,它似乎证明“俗”的观念在春秋时代尚未得到普遍确认。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俗”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孟子》云“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庄子》云“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周礼》云“以俗教安,**不愉”,《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如此等等指的都是风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风俗之“俗”本无所谓褒贬意,故《荀子》云:

“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体现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层含义——“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况,虽然含有“平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

可见,“俗”是一个双重语意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意经常是同时呈现、含混表达的,笔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

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直到“五四”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

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品位。

两方面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才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

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曹雪芹、赵树理、老舍、巴尔扎克等。而故作高雅,反而恰恰是一种“恶俗”。“媚雅”与“媚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通俗”类别的文化产品中可以有“大雅”出现,就像《诗经》中包含着“风雅颂”一样。而所谓“阳春白雪”的类别中,也产生着大量的垃圾。例如我们不能说每一首交响乐都是“高雅”的,千千万万的交响乐、朦胧诗、文言文里,包含着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和心理不健康的作品。

而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这些“通俗”的类别中,却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摘自《人民论坛》,有改动)

1.下列有关“俗”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俗”指的是非文化中心地区,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俗”文化就比“雅”文化低下。

b.张赣生认为,“俗”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周,但“俗”的观念在春秋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c.战国以后,“俗”广泛出现在经典著作中,其含义由风俗、民俗又引申出世俗之意。

d.风俗之“俗”指习惯的生活方式,无所谓褒贬意;世俗之“俗”则有平凡、凡庸的意思。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每一个民族或地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所谓“入国问俗”是说了解一个民族,应该先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

b.文学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祥子》,既是大俗,也是大雅。

c.“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雅”和“俗”的代名词,被誉为“阳春白雪”的文艺作品一定是高雅文学。

d.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这些“通俗”的艺术中,也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3.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对“通俗文化”的理解。(3分)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斑驳的墙壁上,苔藓丛生,悠闲的常青藤爬满回忆,地上的方形石块已经磨平;街角的一家老店,让你不经意间与历史遭遇……

冯骥才逛完巴黎发出赞叹:“巴黎的历史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那是旅游者眼里的历史,或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

巴黎真正的历史感是在城中随处可见的那一片片风光依旧的老街。”

而此时,在以历史悠久著称的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破旧立新”“不破不立”得到广泛呼应与奉行。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单霁翔说。

身为文物保护专家,单霁翔对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的作为痛心疾首。“由于急功近利作祟、经济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的事件屡见不鲜。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将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一位德国历史学家针对北京的旧城改造曾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如今再回头看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实际上提醒人们应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对待旧城的观念。

随着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有些名气的遗址和遗迹已经没有人敢强拆,然而如果没有整体风格的保持,最多只是多了一些城市孤儿,高楼大厦包围下的古建筑,已经没有生命。

单霁翔指出,对于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对整个城市加以保护,像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德国的吕贝克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是成片成地段地保护,而不是只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单个建筑。

因为城市的一切,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城市化仍在高速运转,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大城市也普遍面临扩容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单霁翔的提醒显得尤为必要。

节选自2023年5月19日《人民**》)

4.下列关于“旧城改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旧城改造”往往打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破旧立新”等旗号,以此博得了人们的广泛呼应。

b.“旧城改造”往往过多考虑经济收益,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采取了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

c.“旧城改造”往往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破坏了历史性的城市文化,进而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d.“旧城改造”没有强拆有名的遗址遗迹,但周边的高楼却阻塞了它们的交通,使它们失去了生命力。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冯骥才认为,巴黎的历史感不在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而在于随处可见的老街。

b.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包括文化景观、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方民居、社会习俗等。

c.单霁翔认为,对于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最好是对整个城市加以保护,而不是只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单个建筑。

d.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运转时期,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大城市扩容,都不能忽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

6.第⑥段引用一位德国历史学家的话,表达了作者对“旧城改造”的什么观点?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3分)

2019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安徽专版

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安徽专版 10 课时作业 十 文言文阅读二 时间 45分钟分值 57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

2019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安徽专版

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安徽专版 13课时作业 十三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时间 45分钟分值 70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5分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 山水之乐欧阳修 醉翁亭记 3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李清照 醉花阴 4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 秋...

2019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安徽专版

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安徽专版 13 课时作业 十三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时间 45分钟分值 70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5分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 山水之乐欧阳修 醉翁亭记 3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李清照 醉花阴 4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