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验光仪的高级使用

发布 2020-01-01 21:53:28 阅读 2818

一、 步骤:

融合交叉柱镜(fcc)初步确定老视附加。

负相对性调节/正相对性调节(nra/pra)

测量精确调整老视附加。

最后确定老视附加。

1、 融合交叉柱镜(fcc)初步确定老视附加:

在完成远距离屈光矫正的基础上进行,近瞳距,双眼放置±0.50d交叉柱镜,40厘米处放置方格视标,合适照明。询问被测试者哪条线更亮更清晰,如有老视存在,被测试者会报告水平线比垂直线清晰,以每次+0.

25d在双眼前同步逐渐增加正镜,直到被测试者诉水平和垂直线同样清晰,近增加度数为老视的初步老视附加量。

2、 负相对性调节/正相对性调节(nra/pra)、测量精确调整老视附加。

nra/pra测量的目的是检查被测试者在总的辐辏需求固定双眼视的情况下增加和降低调节的能力。如老视附加适当nra/pra的绝对值应当相等。

nra/pra测量是在获得老视初步附加的基础上进行,双眼处于“o”位,近视力表置于40厘米处,注视对最好近视力上一到两行的视标,先测nra:同时加正镜,每次+0.25d直至第一次出现持续性的模糊。

第一次持续性的模糊是指最初看到的清晰视标不再那么清晰,但可能还是可以阅读,记录总的加光量,回到初始值,重新确定视标是清晰的。

测pra加负镜,每次-0.25d直至第一次出现持续性的模糊,记录总的加光量。

老视的附加精确调整:

(nra+pra)/2+老视初步附加=老视附加量。

最后确定老视附加:根据被测试者的习惯距离进行±0.25d的调整,并进行试镜架试戴即可完成老视的验配。

综合验光仪作视功能检测。

一、 隐斜的测定:

von grafe技术测定水平隐斜和垂直隐斜。

步骤:1、综合验光仪上放置原矫正处方,远用瞳距,双眼为与“o”位,右眼前放置12个棱镜度底朝内;左眼前放置6个棱镜度底朝上。

2、用0.6到0.8的单个视标。

3、询问被测试者是否看到两个视标,一个位于右上,一个位于左下。

4、如果被测试者只看到一个视标,检查是否有单眼遮盖或视超出视野范围,5、如果视标超出视野范围,适当减小棱镜度数。

6、如果视标位于左上和右下则增加底朝内的棱镜度数,直至视标位于右上和左下。

a、 测定水平隐斜:

指导被测试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并保持视标的清晰,告诉被测试者同时注意上方的视标,你会移动上方的视标使其向下方的视标靠近,直至两个视标在垂直上对齐成直线。以每秒两个棱镜度的速度往外移动底朝内的棱镜,直到被测试者报告两个视标垂直成一直线,记住此时的棱镜度数和底的方向。沿同一方向继续移动棱镜,直至被测试者报告视为左上和右下,往相反方向移动棱镜,直至两个视标在垂直上重复对齐同直线记住此时的棱镜度数和底的方向,如果上一步骤中两次测量的结果相差小于3个棱镜度取测量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如果相差大于3个棱镜度重复测量。

b、 测量远垂直隐斜:

与测量水平隐斜的步骤相同步骤:

1、综合验光仪上放置原矫正处方,远用瞳距,双眼为与“o”位,右眼前放置12个棱镜度底朝内;左眼前放置6个棱镜度底朝上。

2、用0.6到0.8的单个视标。

3、询问被测试者是否看到两个视标,一个位于右上,一个位于左下。

4、如果被测试者只看到一个视标,检查是否有单眼遮盖或视超出视野范围,5、如果视标超出视野范围,适当减小棱镜度数。

6、如果视标位于左上和右下则增加底朝内的棱镜度数,直至视标位于右上和左下。

指导被测试者注视右上方的视标并保持视标的清晰,告诉被测试者同时注意下方的视标,你会移动下方的视标使其向上方的视标靠近,直至两个视标在水平上对齐成直线。以每秒两个棱镜度的速度往下移动底朝上的棱镜,直到被测试者报告两个视标水平成一直线,记住此时的棱镜度数和底的方向。沿同一方向继续移动棱镜,直至被测试者报告视为左上和右下,往相反方向移动棱镜,直至两个视标在水平上重复对齐同直线记住此时的棱镜度数和底的方向,如果上一步骤中两次测量的结果相差小于3个棱镜度取测量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如果相差大于3个棱镜度重复测量。

远隐斜的测量正常值:

远水平隐斜:1△xp(外隐斜)(±3△)

1△xp(内隐斜)(±3△)

远垂直隐斜:0(正位)

二、 von grafe技术测定近水平隐斜和垂直隐斜(方法和远测量基本相同)

近瞳距,右眼前放置12个棱镜度底朝内,左眼前放置6个棱镜度底朝上,近用视标放在40厘米处,用单行和单列视标。

近隐斜的测量正常值:近水平隐斜:3△xp(外隐斜)(±3△)

老视者:8△xp(内隐斜)(±3△)

近垂直隐斜:0(正位)

隐斜的测定还可用马氏杆或交叉图表进行。

三、远水平性集合和发散功能检测。

集合:为在底朝外棱镜刺激情况下,双眼向内的能力。

发散:为在底朝内棱镜刺激情况下,双眼向外的能力。

步骤:1、综合验光仪上放置原矫正处方,远用瞳距,双眼为与“o”位,最佳远视力上一到两行的单列视标,在双眼前放置旋转棱镜,棱镜度为0。

要求被测试者用双眼注视视标,应看到单独清晰的视标。如果被测试者看到两个视标,则终止测试记录复视。

该检要求:被测试者注视视标并保持清晰同时能够说出:如:目标变模糊(模糊点)、目标变双(破裂点)、目标重新又变成一个(恢复点)。

先测发散功能:以每秒1个棱镜度的速度在双眼前逐渐增加底朝内的棱镜,并记录被测者的主诉:目标变模糊(模糊点)、目标变双(破裂点)、目标重新又变成一个(恢复点)时双眼前放置的总的棱镜度数,以相同的方向或破裂点在稍增加棱镜度数,反方向逐渐减少棱镜度数,直至被测者报告目标变成一个(恢复点)此时记录双眼前放置的总棱镜度数。

再测集合功能:在双眼前同时增加底朝外的棱镜,记录被测者的主诉:目标变模糊(模糊点)、目标变双(破裂点)、目标重新又变成一个(恢复点)时双眼前放置的总的棱镜度数,以相同的方向或破裂点在稍增加棱镜度数,反方向逐渐减少棱镜度数,直至被测者报告目标变成一个(恢复点)此时记录双眼前放置的总棱镜度数。

远水平性集合和发散正常值。

morgan(临床**):

bi(底朝内):x/7/4 标准差:x/3/2

bo(底朝外):9/19/10 标准差:4/8/4

四、近水平性集合和发散功能检测:

步骤:1、综合验光仪上放置原矫正处方,近用瞳距,双眼为与“o”位,近视力表为于40厘米处,在双眼前放置旋转棱镜,棱镜度为0。

要求被测试者用双眼注视视标,应看到单独清晰的视标。如果被测试者看到两个视标,则终止测试记录复视。

先测发散功能:以每秒1个棱镜度的速度在双眼前逐渐增加底朝内的棱镜,并记录被测者的主诉:目标变模糊(模糊点)、目标变双(破裂点)、目标重新又变成一个(恢复点)时双眼前放置的总的棱镜度数,以相同的方向或破裂点在稍增加棱镜度数,反方向逐渐减少棱镜度数,直至被测者报告目标变成一个(恢复点)此时记录双眼前放置的总棱镜度数。

再测集合功能:在双眼前同时增加底朝外的棱镜,记录被测者的主诉:目标变模糊(模糊点)、目标变双(破裂点)、目标重新又变成一个(恢复点)时双眼前放置的总的棱镜度数,以相同的方向或破裂点在稍增加棱镜度数,反方向逐渐减少棱镜度数,直至被测者报告目标变成一个(恢复点)此时记录双眼前放置的总棱镜度数。

morgan(临床**):

bi(底朝内):13/21/13 标准差:4/4/5

bo(底朝外)17/21/11 标准差:5/6/7

五、立体视功能检测:

检测粗的立体功能:

步骤:综合验光仪上放置原矫正处方,远用瞳距,双眼前放置偏振片“p”立体视标如。

指导被测试者注视圆点,询问是否看到圆点上下各有1条竖线,以及竖线和圆点的关系,有立体视者会看到如:图2的视标。

六、worth 四点检查融合功能:

检测感觉融合功能。

步骤:综合验光仪上放置原矫正处方,远用瞳距,右眼前放置红色滤光片“rl”

左眼前放置绿色滤光片“gl”。显示视标(图3),询问被测试者看到几个视表,图3为正常融合。

七、像大小测定:

用于检测双眼屈光参差时双眼像的大小。

步骤:综合验光仪上放置原矫正处方,远用瞳距,双眼前放置偏振片“p”

1、测水平像不等:显示视标图:

询问被测试者是否看到一个中心有两个框,并比较两侧框的大小,每差一条线像就相差百分之3.5。

2、测垂直像不等。

步骤:综合验光仪上放置原矫正处方,远用瞳距,双眼前放置偏振片“p”

显示视标图:

询问被测试者是否看到一个中心有两个框,并比较两侧框的大小,每差一条线像就相差百分之3.5。

如果双眼的像差大于百分之5,用框架就不是最好的选择方法了,可能要配戴**眼镜。

综合使用SEO高级搜索指令技巧

综合使用seo高级搜索指令技巧,普通用户只需要在百度和google输入想要的关键词就可以了,但对于seo爱好者简单的搜索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特殊的高级搜索指令,最近在学习时随手做的笔记希望和大家一些分享这些常用的高级搜索指令。1.双引号 百度和google都支持,把搜索词放在双引号内,代表完全匹配搜...

VI的高级使用

1.交换两个字符位置。xp2.上下两行调换。ddp3.把文件内容反转。g m0 未通过 4.上下两行合并。j5.删除所有行。dg6.从当前位置删除到行尾。d 7.从当前位置复制到行尾。y 如果要粘贴到其他地方 p 就可以了。由于vi 是建立在 ex 上的所以当键入 时就来到了 ex 命令状态。ab ...

李仪的综合作业

教案模板4 1 教学设计表。学科地理授课年级初一学校蓬溪实验中学教师姓名李仪。章节名称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计划学时。2课时。对于刚刚升入初中学习的学生这一节内容有些抽象。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宇宙的认知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老师积极的引导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