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店有自行车60辆,卖了4天,每天卖8辆,还剩多少辆?
2、海印电器商场有彩电550台,又运来240台,卖了一些后还剩320台,卖了多少台?
3、有两群猴子,每群9只,现把它们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只猴子?
4、商店卖出5包白糖和2包红糖,平均每包3元钱,一共卖了多少钱?
5、老师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借给同学8个, 老师现在还有几个? (写综合式)
6、饲养员养了10只公鸡, 14只母鸡, 每4只放入一个笼子, 需要多少个笼子? (写综合式)
7、妈妈买来9个桃,爸爸买来15个桃, 把这些桃平均放在4个盘里, 每盘放几个桃? (写综合式)
8、妈妈买一双皮鞋花52元,买一双布鞋花12元, 付给售货员100元, 应该找回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9、小白兔有72只,小狗有9只,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狗的几倍?
个桃子平均分给7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1、同学们参加劳动。二(1)班去了26人,二(2)班去了38人,每8人编成一组,可以编几组?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三篇。2 海印电器商场有彩电550台,又运来240台,卖了一些后还剩320台,卖了多少台?3 有两群猴子,每群9只,现把它们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只猴子?4 二小一班有32人,二班有40人,做游戏每8人一个组,可以分几组玩?5 商店原来有25筐桔子,卖出18筐后,又运进40筐...
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
姓名班级。1.小汽车每辆能坐4人,大客车能坐25人,有3辆小汽车和1辆大客车,问一共能坐多少人?2.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3.小明有6套画片,每套3张,有买来4张,问现在有多少张?4.学校买回3盒乒乓球,每盒8个,平均发给二年级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乒乓球?5.小熊捡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
1.同学们去看电影。一年级去了6组,每组7人。二年级去了45人。一年级去了多少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去多少。2.妈妈买回8千克苹果,平均每千克有6个。送给王奶奶28个,还剩多少个?3.玩具厂打算做50个布娃娃。已经做了32个,剩下的要在3天内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个?4.粮店第一次运进面粉25袋,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