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发布 2024-03-23 10:40:12 阅读 5547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设计。

所在学校。任课教师。

教学工作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是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组元。

鲁迅的**《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描写,详略得当地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夜航看戏的经历,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表达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赞;

吴伯箫的《灯笼》,笔法自由,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情感和回忆,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中华民族的意义,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写作的主题是“学习仿写,结合学过的课文,把握仿写的技巧,训练仿写的能力。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了解常见的交际场合,运用恰巧的应对技巧,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1 社戏。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3)感悟社戏之美(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理解景物描写在**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2、质疑法、精**。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新授课、合作、**。

教学手段】多**。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确: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

教师总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板书设计。

多种表达方式。

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新课。

1.这篇**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

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

一 字词复习 1 读音 归省 x ng 兽脊 j 漂渺 mi o 撺掇 duo 行辈 h ng 糜子 m i 耳畔 p n 眼眶 ku ng 铿锵 k ng qi ng 戛然而止 ji 蓦然 m 羁绊 b n 斡旋 w 静穆 m 褪色 tu 怅惘 ch ng w ng 萌发 m ng 翩然 pi n...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默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默写。一,机械性默写。1,无意苦争春。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3,缺月挂疏桐。4.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5落日故人情。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8,满面尘灰烟火色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9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019部编版 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元 一 书写水平考查 5分 1.请把下面的句子书写在田字格中,要求工整 美观。5分 一年四季,广袤 美妙的大自然给我们无穷的馈赠。二 听力水平测试 5分 2 听录音,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列题目。5分 1 根据录音,说说独秀峰位于哪个市中心。2分 2 根据录音,为下面的拼音选择正确的字形。1分 弥...